31/12/2020Text: Helena HauPhoto: 香港遺美 Hong Kong Reminiscence
藉古建築尋根香港歷史,願主教山配水庫繼續為時間見證
城市發展的步伐太快了,眨眼間,有很多東西都在時間的鴻溝中,被掩埋、被遺忘,甚至消失不見。
隨著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的清拆過程,一座呈拱形羅馬式建築浮了出來。這座埋藏在地下的古建築原來已逾百年歷史:於1900年提出興建,1904年落成,早在70年代停止運作。眼看冷冰冰的推土機,將歷史、文化視為粉塵,有人忍不住挺身而出,隻身抵擋無情的機器。
主教山的古典主義建築
配水庫的建築設計可歸類為古典主義風格;一談到古典主義,大多都會聯想到希臘、古羅馬的建築風格,以至及後被影響的整個西方建築。反觀香港類似的建築,終審庭就是新古典主義建築之一,但主教山配水庫這類承載百年歷史、有一定規模,且又保存得完整的建築,已少之又少。
配水庫為功能性建築,有在建築業內甚具資歷的人士稱,「這座建築本身不是為追求美學而建,而是以功能性為主,結構相對簡單;因石屎建築近乎19世紀中才流行,工字鐵亦未普及,以磚為原材料的建築,自然而然成呈拱形狀,形成了柱廊的結構;而較為特別的,是這座建築上面用磚,下面用大石,整體而言,有它的美感之處。」物以罕為貴,於不少香港人而言,僅餘的古建築已是非常珍貴,在冬日和煦的陽光照射下,看著由拱形托頂形成的柱廊空間那絲絲長影,卻是別有一番風貌。
藉古建築尋根香港歷史
雖然配水庫不幸地要待臨被清拆才浮現,但所幸其歷史因素使它能保留下來。「以前拆得太多了,如今所剩無幾,這座建築忽如其來的走進大家眼前,有點失而復得的感覺,大家都是喜悅的!」從事建築多年的專家淡淡地說。回看今天的香港,這種建築已買少見少,且歷風雨逾百年見證時間變遷,有著香港歷史尋根的意義,不僅要保留,還應該延續其生命。
配水庫佔地約4,300平方米,整座建築有100條柱,當中有小部分天花及數條柱已被拆卸,這不經意的破壞又能否成為建築一部分?「要修復其實不算太難,但是否要完全按照原貌修復,恢復黑漆漆的模樣?其實那也不一定。」資深建築師繼續說,「雖然破壞了,但作為其建築一部分也未嘗不可,就正如被拆卸的天花或許也可以作為天窗的角色,展示內裡結構。」將破壞成為建築一部分,原原本本的保留下來,其實也是歷史留下的痕跡、故事的一種,它亦將會成為歷史,回看總有其味道。
賦予新意義,延續其生命
對於一個地方的熱愛,離不開了解並認識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甚或建築特色;也正因對文化特色認識不足,才會出今次差點走寶的「蝦碌」事件。面對這些經歷百年歲月的古建築,比起清拆、重建,倒不如活化重用,賦予新的意義,延續其生命。縱觀世界各地,相近的例子有不少,好像土耳其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摩洛哥葡萄牙城地下水室、丹麥哥本哈根蓄水池、日本防災地下神殿、台北觀音山蓄水池等……
關於活化、延續,專家認為最首要是保護,繼而要讓大家認識其歷史文化,再談活化。活化建築在香港來說,不是新鮮事,當中PMQ、南豐紗廠、大館等活化項目都廣為人知。「若只留著舊建築,由得它風吹雨打,最後破破爛爛,其實也沒有意義,還十分可惜;所以除了保留之餘,還要讓大家認識歷史,從歷史中找到其生命力,新的角色,這才有意義。」
適可而止地保留原貌
香港人煙稠密,一幅大草坪已經十分矜罕。配水庫作為一個現成建築,活現了歷史遺留下的古建築結構,若能夠成為公共空間,自然是好事!「配水庫除了作open space值得保留之餘,亦十分有觀賞價值;但同時不要過分美化,正如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不需要添加過多的色彩;就好似建築物所用的紅磚,就讓它原汁原味的展現;過分美化,反而會讓其失去味道。」就好像中環兵頭花園,作為香港最早的花園,經長年累月修修改改、又拆又卸,早已失去古典的韻味,所以並不是所有事情過分美化就是好事,有時適可而止反而讓這座城市更加豐富、實在、美麗。
經歷幾許風雨,主教山配水庫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繼續為時間作見證,實屬難得,願它能以新的角色,繼續與大家創造新的故事。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