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0-06-26Text: Yoko CheungPhoto: Daren Cheng、受訪者提供

【愛護動物】好食好住VS自由:前海洋動物訓練員帶給我們的反思

圈養動物之悲

 

  其實這種狀況在許多動物園或主題公園時有發生,狀況甚至更嚴重。海洋動物活在圈養的環境中,嚮往自由的天性被抑壓,容易產生刻板行為,如重複一樣的動作、自殘,當壓力過大時甚至會自殺,閉氣沉入水底。Chris曾見過自殘的海豚,牠們不時撞到遍體鱗傷,有時會撞向池邊,使下鄂斷骨,有時會在池邊刨去鋒利的牙齒,將尖牙磨鈍。「可能在野外,牠們沒有機會撞斷下鄂,因為沒有牆,又怎樣自殘呢?」

 

  被困於比大海小很多倍的玻璃缸或水池內,大部分海洋動物都被安排與自己的族群一同生活,每日游來游去,打照面的永遠都是那幾張熟悉的臉孔,有些動物甚至除與訓練員見面外,其餘時間只能聽著空蕩蕩的水聲打轉。「在野外牠們可以有很多選擇,可以玩海草,可以與海龜遊玩,可以去太平洋、大西洋來一場賽跑,但在公園或者永遠都不會有這些機會。即使想賽跑,牠們一秒後就到達終點,因為相比起大海,玻璃缸和水池,實在太小了。」Chris說。

 

 

海豚是高智慧哺乳類動物,智慧約等於六、七歲的人類孩子,在牠們的「笑臉」背後,我們時常遺忘牠們都會有情緒問題。(受訪者提供)

 

「好食好住」是動物嚮往的生活嗎?

 

  動物能生活在大自然,當然最好不過,但現實是大自然或許已不是最理想的樓息地,人為污染、非法捕獵,無一不將海洋動物置諸死地;在保護動物的角度看,將牠們安置於水族館,讓牠們得到訓練員的照顧,過著「好食好住」的生活,不是更理想嗎?

 

  Chris曾聯同其他訓練員與漁護署、海洋公園的獸醫團隊合作拯救擱淺的海洋動物;這些野外受傷的動物,基本上非常虛弱,連浮在水面都需訓練員協助;亦有一些動物佈滿傷痕,來到公園時尾巴上仍黏附著寄生蟲。但他仍羨慕這些活在野外的動物,起碼牠們見過真正的大海,享有自由。

 

  「好食好住基本上不會出現在大自然,可能只是我們圈養牠們,而強加這個概念在牠們身上。」在野外,海洋動物時刻都遇上各式各樣的挑戰,或是大自然的汰弱留強,或是覓食困難、環境污染、非法捕獵等人為挑戰,無一不威脅牠們的生存;「但牠們有自由,假設這個環境不好,這裏沒有充足的食物,牠們可以游遠些,這是牠們的自由選擇。」在圈養環境內,永遠都不會遇上來自野外的威脅,永遠毋須解決以上的困難,但同樣地,牠們亦永遠都不會感受到與其他族群暢泳的滋味,甚至連死亡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中,「因為牠們受傷、生病時,獸醫會救牠們,令牠們的生命不斷延續下去。」到底怎樣才是對動物好?每個人內心都可能有爭扎,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有種生活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海洋公園 #動物園 #海洋生物 #海象 #保育 #環保 #教育 #圈養 #自由 #愛護動物 #訓練員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