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救市#今日焦點股
2022-12-28

【回顧展望-疫下求穩】抗疫貫穿全年 經濟消費受創 樓市待救

  2022年是中國全民抗疫、保經濟的一年。中國經濟增長因疫情爆發進行的大範圍封控而失速,中國第二季GDP增長僅0.4%,是自2020年初疫情以來,最慢增長率;3月被封城的上海市,第二季GDP更萎縮13.7%。穩經濟大盤成為當局防疫以外的重要任務,第三季GDP回升至3.9%。不過,IMF最新中國經濟增長預測,已由6%下調至4.6%,惠譽亦預測中國今年增長只有2.8%。

 

(Shutterstock圖片)


封控政策成經濟最大「黑天鵝」

  新冠疫情持續近三年,中國一直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實行封城、大範圍隔離和大規模核酸檢測。今年初,天津市出現首例Omicron本土疫情,全市核酸檢測;3月輪到上海爆疫,封城逾2個月,沉重打擊了中國經濟及民生。上海曾是中國GDP總值最高的城市,有分析計算,上海封控1個月的損失高達277億元(人民幣.下同),若根據去年數據測算,這場封城的損失約為1900億元,同時對上海作為進出口貿易樞紐留下「永久性傷害」。受封城清零拖累,上海第二季度GDP只有9339億元,同比跌幅高達13.7%,是唯一跌幅為兩位數的地區。

 

(資料圖片)


  面對經濟失速,國務院出大招谷經濟,總理李克強在5月25日罕見召集全國各級政府官員十萬人參加「穩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會議要求各地政府制定經濟維穩計劃,國務院隨後派遣工作組到各地進行檢查落實。


  6月上海解封,讓不少人舒了一口氣,可是疫情在炎夏再次來襲。海南、西藏、新疆、青海、雲南等多個旅遊大省,相繼實施靜態管理,一度導致大批遊客滯留。成都市更在9月1日宣布全體居民「原則居家」,成為上海之後又一座實施封城的兩千萬級人口大市。

 

(Shutterstock圖片)


  此起彼伏的封控影響跨國企業對中國的信心。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發布調查顯示,近六成(58%)受訪在華美資企業已下調2022年度營收預期,超過一半(52%)的企業表示在華投資計劃被推遲或已計劃減少投資。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8月發表報告指出,過去一年,24%的企業已經將部分供應鏈遷出中國。

經濟回升不穩 「三箭齊發」阻樓市爆雷

  李克強9月下旬主持穩經濟大盤四季度工作推進會議時表示,經過艱辛努力,扭轉了經濟下滑態勢,第三季度「總體恢復回穩」,第三季GDP同比增長回升至3.9%。


  但是四季度疫情再起,10月、11月經濟再度掉頭向下。11月月度數據更全面證實經濟再次掉頭向下:11月官方製造業PMI雖回升至49.4%,但未能重回擴張區間,11月零售銷售增長出現斷崖式下跌5.9%,首11月固定投資雖然維持正增長,不過增幅5.3%是今年最低。11月出口同比下降8.7%,創2020年2月以來最大單月跌幅。

 

(Shutterstock圖片)


  此外,內房危機未解,2021年「恒大事件」後引發的骨牌效應,由債務危機蔓延至房地產市場一蹶不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11月內地70個大中城市的新房售價,按年跌了1.6%,按月跌了0.2%,跌勢仍在持續。而據《彭博》統計,中國地產業至明年底至少有2920億美元債務到期。


  6月30日,江西省景德鎮恒大瓏庭業主發布「強制停貸告知書」,打響業主集體停貸的第一槍,業主集體停貸內房的浪潮席捲全國,「停貸」樓盤總數超過300個,進一步打擊內房現金流。中央不得不推出政策力保內房,銀保監多次公開回應「保交樓」,和人行在11月發布支持房地產市場的「16條」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和開發商自主協商,對未來半年內到期的開發貸款、信託貸款等存量融資,容許超出原規定延期1年,大力支持內房。

 

(Shutterstock圖片)


  繼「16條」措施後,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再度強調要確保房地產行業平穩發展,滿足開放商的「合理融資需求」,並促進行業重組併購以穩定房地產行業。中證監決定在股權融資方面調整優化五項措施。在各項救市政策的組合下,形成前所未有的「信貸、債券、股權」三箭齊發,甚至准許並鼓勵上市房企再融資,以防內房失救。

新冠終降級「乙類乙管」 各地「發燒」急增

  「動態清零」成功控制住了疫情蔓延,減低死亡人數,但隨著社會經濟代價愈來愈大,輿論的天平傾斜。中央在11月初公布優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12月初再發布針對新冠疫情的「新十條」,「動態清零」不再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大幅減少核酸檢測規模和頻率,無症狀以及輕症患者可以居家隔離。然而,歷經了三年的嚴格疫情防控,在年底突然鬆開,多地疫情卻海嘯式重來,衝擊醫療系統,過往被動封控導致的市場蕭條,變成了由主動的自我封閉或者染疫居家導致的市場蕭條。

 

(Shutterstock圖片)


  鑒於大幅縮減民眾核酸檢測次數和範圍,當局12月14日宣布,即日起不再公布無症狀感染者數據,相信內地目前公布的本土新冠患者數目難以反映事實。有外媒引述內地消息報道,有關死亡個案被大大低估。


  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發燒」病人急增,醫院發熱門診被病人逼爆。當中,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發燒感染者數量持續高位增加,加上市面上退燒藥緊缺,官方公布的疫情數字和醫院超負荷的情況出現反差,外界憂慮中國正面臨全球歷來最大規模的疫情爆發。


  中國政府在年末就放寬防疫政策上踏上最後一公里,國家衛健委12月26日調整多項防疫措施,將新冠病毒肺炎改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實施「乙類乙管」,下月8日起確診者不再納入檢疫傳染病管理,即毋須隔離。出境方面,會根據國際疫情形勢及各方面服務保障能力,本著試點先行原則,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國家疾控中心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之後,對外公布的頻次將調整為一月一次。

 

(iStock圖片)


  值得留意的是,自12月初放開防疫限制後,國內已經一片「汪(陽)大海」,日本、印度、意大利等國紛紛出台新規,要求中國旅客抵達後進行核酸檢測。對此,雖然外交部強調各國防疫措施應當科學適度,不應影響正常的人員交往。仍有不少民眾對出國遊成為熱搜感到擔心,各國或重演2020年初限制中國民眾入境。

 

撰文:經濟通通訊社記者馬湘琪

#回顧展望#疫情#Omicron#穩經濟#GDP#乙類乙管

相關資料 - 

回顧展望

異動股

06618

京東健康

28.850

異動股

02549

卡羅特

5.450

異動股

01943

金石控股集團

0.140

備註︰

報價延遲最少15分鐘,資料更新時間為 08/11/2024 17:59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中國故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