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6/2018
以「開放的心」省視生命
2011年6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集中營生還者埃利.維瑟爾,突然被診斷罹患心臟急症,性命危在旦夕。他只能匆匆與妻子、兒子道別,然後立刻被送入開刀房,進行開心手術。
「打開的心臟」成為一種信念隱喻。他以類似內心日記的短文方式,寫下這本名叫《開放的心》的書。書中他回顧無法言說的過往,集中營裡相伴不離的父親、妹妹牽著母親時的面容,以及婚姻、孩子、孫子女帶來的生命禮物。對於寫作、教學、公眾事務,對於記憶與倖存者,他做的足夠嗎?他不斷詢問上帝,將引領他往何處?人類是否還有希望?
他寫下關於希望與絕望的思考,對於愛、懊悔與信仰的探索,為自己與時代進行一場總結算,完成這部深觸人心的作品。
埃利.維瑟爾(Élie Wiesel),1928年9月30日出生於羅馬尼亞,2016年7月2日逝世於美國紐約。
二次大戰期間維瑟爾與家人被納粹送入集中營,父母和妹妹罹難,他和兩位姊姊生還。1945年美軍進入集中營,營救受害者,維瑟爾當年17歲。戰後他前往法國,於巴黎索邦大學完成學業,並擔任數年猶太報紙記者。
1958年出版第一本自傳著作《夜》(La Nuit),描述他與家人在納粹集中營的遭遇,影響力與《安妮的日記》齊名,是美國和許多國家高中生與大學生必讀教材,以及研究納粹與二次大戰歷史的資料。
戰後有十年的時間,他一直無法提筆寫下集中營的恐怖經歷,因為找不到文字形容那樣的絕望。他持續創作與演講,關心猶太人與其他受迫害族群的處境,呼籲世人譴責暴力與仇恨。1986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每天都是最後一天
有人評價維瑟爾的《開放的心》充滿塔木德智慧。
《塔木德》(The Jewish Talmud)是一本集宗教、律法、處世和經商法則的猶太人的經典。1000多年來由2000多位猶太學者對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族智慧的發掘、思考和提煉,是整個猶太民族生活方式的領航圖,是世世代代猶太人的精神源泉,是世人走進猶太文化,接觸猶太智慧的必經大門。
在《開放的心》這本書中,維瑟爾引用《塔木德》記下的一位智者說:「你活著,必須如同明日可能死去一般。」於是他問:我遵照著如此的建議過日子嗎?
在被送進打開心臟的手術室裡,他相信,自己將墜入最終的死寂。從生到死,充滿著情感、面容、記憶、對自己的質問、對上帝的探詢……他發現了一切,卻不包含虛空。
自從寫下了《夜》這本書之後,他一直無法再寫集中營的恐怖經歷,直至在手術室,他因為面對死亡而重獲生機。他悟到: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起點。他獲得有關存在與使命的思索成果。
維瑟爾終生關注和譴責人類的暴行和仇恨。
1986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時,諾貝爾獎委員會讚譽他是「人性的使者」、「充斥種族歧視世界中的重要精神領袖」。他致辭表示:「不管世上何時何地有人類受苦受辱,我發誓永不沉默。我們一定要選邊站。保持中立只會助長壓迫者,而非受害者;沉默只會鼓勵暴虐者,而非遭受折磨的人。」
跳脫日常生活中被日子追著跑的慌亂,維瑟爾將我們的目光引導至生命核心。帶領讀者去體會,何謂「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活著」。
平靜簡短具震撼力
《開放的心》是一本薄薄的書,章節簡短,語言平靜,描述內在自我,以明白洞悉的目光,回顧著自我生命歷程。
他把沮喪化為認可與樂觀的訊息;面對死亡自我省思,對於走過的生命作出坦白的總結,澄澈明晰,引人細讀。
維瑟爾的各種想法與念頭,苦苦圍繞著一個問題:「面對死亡,我準備好了嗎?」他的答案很清楚:沒有。本書看似簡短而易讀,事實上,它是深刻的哲學探索,讓你自問:「當我的時刻到來,我準備好了嗎?」
這本書許多語句都有震撼力。你讀一兩句,會停下來,思考與自省。以下是書中句子:
*如果人生不是一場慶典,何苦念念不忘?如果生命不是對他人的奉獻,在人世間又有何事可做?
*死亡並非為了引導我們而強加到我們身上,唯有生命才能指引道路。
*我害怕死亡嗎?我不是曾與死亡共存,甚至活在死亡之中嗎?為何我現在卻對死亡心生恐懼?
*無論問題是甚麼,冷漠與屈從皆無法成為答案。
*我們既無法接受有上帝存在的納粹奧斯威辛集中營,也無法接受沒有上帝存在的奧斯威辛。那麼,要如何去理解上帝的沉默不語呢?
*每個人都需要在成人的暴力與孩童的微笑之間、在仇恨的醜惡與反對仇恨的願望之間,進行選擇。
*我們有責任將文字變成理解的工具,而不是蔑視的載體。
*每一刻都是一個新起點,每一次與人握手都是一個承諾、一個表示內心平和的記號。
這是一部深觸人心的作品,維瑟爾用一字一句將我們的目光引導至生命核心。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開放的心》
作者:埃利.維瑟爾
由 商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