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23/04/2025
劇集《鬥戲影業》:鎂光燈背後的荒誕
要把娛樂頭條寫成哲學產物,對白紛飛而不失緊湊。有能耐的,只有活地亞倫(Woody Allen)。其中戲謔電影圈,他最在行。始終商業和藝術住往切磋,攪拌著電影作者的理智與情感。往深一層看,是各種慾望的縮影:想賺錢、想成名、想被愛。
如今活地不再年度亮相,是一大憾事,也無可厚非。始終被流言纏繞,又年事已高。好在剛啟播的影集《鬥戲影業》(The Studio)異曲同工,縱使和活地無甚瓜葛,卻影射了久違的片廠是非。大牌導演、明星在戲中扮演自己,又挖苦自己。對影迷而言,無非是場流動的盛宴。
《鬥戲影業》由Seth Rogen自導自演,排場熱鬧,真假難分。(《鬥戲影業》劇照)
單看首輪播出的頭幾集,已是步步緊逼,首集便滲透危機。影痴製片人Matt意外被升遷,欣喜若狂。第一個試煉是:將飲料宣傳品包裝成電影。表面上,很市儈吧?但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偏要拍成要賣座,還要橫掃奧斯卡!戲劇要出挑,往往是主角不安分。《鬥戲》也不例外,Matt 得到亮麗的本職,卻貪戀「份外」事,才越走越偏鋒。
本以為兩全其美不可行,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真人客串,為Matt帶來了曙光。他同意將對方手上一齣邪教大片套入宣傳電影,但臨門一腳,又不敢冒險。最終收購劇本,變成槍斃劇本。此處佈局精妙,對比強烈。史高西斯知情後,在畫面後景痛哭。商業壓倒藝術,最標致的,莫過於大師的眼淚!手持鏡頭也幸災樂禍,不捨得切換。角色繼續尷尬,跟拍從未停歇。這才發現,整集都由長鏡頭貫徹,卻呈現得非但不漫長,更渾然天成。
馬田史高西斯(《盜亦有道》、《華爾街狼人》)貴為影壇教父,在劇中也被假希望矇騙。(《鬥戲影業》劇照)
到了第二集,乾脆一鏡到底。除了在戲外,戲中戲亦然。若要「一鏡到底」, 光線、走位、連戲等編排,都容不下毫釐之差。編劇看準這樣特性,搬弄是非,安排主角來探班,笨手笨腳。先是打斷演員入戲,又打爛了道具…… 諸多插曲,以至錯過了採光時機。長鏡頭場面,瞬間幻滅!
「一鏡到底」刁難人的地方,暴露無遺。既然如此,為何堅持要拍?本集正是答案本身。除了彰顯技藝,戲劇層面看,片場連環出岔,本來已緊湊。在長鏡頭加持之下,空間連貫,視角統一。於是,觀眾能切身和角色在對等的時間中,大起大落,戲劇想當然更凝聚。
影集大多的長鏡頭都流暢自如。(《鬥戲影業》劇照)
《鬥戲》把術語戲劇化後,又著重於更多極端的人情世態。實不相瞞,電影除了造夢,也在治病。所以電影圈中,拿現實中的創傷反觀自身,又打動觀眾的導演,並不罕見。如《年少日記》,在藝術加工下,所有遺憾都坦蕩。但同時,片廠不是療養院,若導演被私慾凌駕,將會衍生災難。
《鬥戲》把這些災難的形成諷刺得深刻,其中名導朗侯活(Ron Howard) 在劇中分身,為了紀念自己過世的表哥,硬塞一大段拖泥帶水的親情戲,可想而知是虐待觀眾。另一邊廂,犯罪片導演以身試法,偷走底片,其中一個理由居然是:保留自己史無前例、超常發揮的客串戲…… 這些風波不約而同地由周旋開始,到追逐收場,把電影公司塑造得像拆彈公司。事端繁多,節奏凌厲。
朗侯活(《太陽神13號》、《達文西密碼》)在劇中曾孤芳自賞,渾然不知團隊對他所謂的巧思排斥至極。(《鬥戲影業》劇照)
《鬥戲》後半段有甚麼妙意,有待更新後再斟酌。按目前的套路,先從影業抽出頭緒,再轉化成嬉笑怒罵,引人追看,不成問題。回味了活地的情懷,過來《鬥戲》介入創作班底和電影之間的風流關係,或者會有多面的洞察。
《鬥戲影業》
串流平台:Apple TV+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2025去邊最好玩?etnet為你提供全港最齊盛事活動,所有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