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07/08/2020

社交距離、疫情底下的藝術新常態

  在疫情的影響下,全世界各個行業幾乎無一倖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對於傳統行業如藝術界,影響就恐怕更為深遠。藝術文化最講求的是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直接交流與精神互通,但在social distancing的規範下,所有大型展覽活動都不得不延期甚或取消。這樣的全球停擺和lockdown不僅為業界(例如畫商和藝術家的生計)帶來極大打擊,在公眾而言,因為長時間缺乏真實藝術體驗而導致的精神損失也不是一般的宏觀經濟數據可以估量的。

 

 

  在剛過去的學期,筆者榮幸獲邀在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任教,負責Global Creative Industries學系中的一個關於國際藝術市場概論的本科課程。受到年初第一波疫情影響,無奈地跟學生完成首課face-to-face的課堂後,後來的大部分課堂只能透過網上進行。面對突如其來的學習新常態(New Normal),對於過去數年一直從事藝術教學和企業培訓的我,也實在是一大難題。

 

  例如,怎樣在遙距的視像授課情況下,與學生建立緊密的關係,令我可以盡快了解他們各自的成長背景、文化根底、語言程度、學習興趣,以及接收能力,從而因材施教?本來包含在課程中的「主打內容」如大型藝術展覽導賞也因為Art Basel和Art Central的相繼取消而不得作出大幅度調整,如何是好?

 

  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不幸之中的小幸是,在第一波疫情稍為放緩的期間,我們爭取到難得的相聚時間,得以進一步了解他們作為非純藝術系學生報讀此國際藝術市場課程的原因。當中可簡單分為兩批學生:目標單純一些的同學會說是希望報讀一些「輕鬆啲」的課程,求學for fun之餘,也可以讓他們放更多時間在主修課上;對藝術有一知半解的同學,則大多表示因為受到近年充斥在藝術拍賣市場的「藝術品以$$$天價成交」新聞所吸引,故此想透過這個由學系全新設計和推出的課程,了解更多藝術市場的生態和前景。

 

  細問之下,意外地發現兩批本地學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他們過去的廿年成長過程中都嚴重地缺乏藝術基礎教育,基本上是除了在小學年代的美勞課和初中的美術課以外,沒有任何額外的art exposure和學習機會……而表示曾經去過本地畫廊或美術館看藝術展覽的同學也不到十分之一。當時我心想:我的天呀,這班已經是HKU的學生,亦即是全港所謂最頂尖的一班大學生,但為何仍然會如此普遍的出現這種高學分(academically)低素養(aesthetically)的狀況?在藝術普及教育方面,香港的本地教育究竟存在著什麼結構性問題?身為老師的我們又可以怎樣幫助他們?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Art #藝術 #藝術新常態 #藝術教育 #藝術普及 #Art & Culture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