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12/12/2016

麻甩的一個晚上 小炒與戰鬥碗

  近年香港充斥著怨氣,連歌神Sam也出來和大家唱唱歌消消氣,歌曲正是關於美好的七八十年代,那個年代我們沒現在富有,但好像開心得多,那時候大排檔文化還方興未艾,周圍可見,熱鬧到不得了,這已是平民百姓晚間最好的娛樂。

 

  最近銅鑼灣有間茶餐廳還刻意更改菜單,甚麼「麻撚飯」、「乜欖豬扒飯、「開飯多嚿魚」、「鬼佬洞房」,還有更多露骨和「啜核」菜名不便盡錄,這些地道「麻甩」名字志在幽默諷刺一番,令大眾鬆一鬆。

 

  「麻甩佬」是以前廣東話用作專門稱呼粗魯男人的俗語,聽說「麻甩」二字翻譯自外文,也有說法跟中國喪禮有關,總之是罵人的東西。那時候,香港巿民平均學術水平不高,日常對話不會文縐縐,習慣以俗語溝通,令晩上的大排檔凝聚著廣東俗語文化。

 

  以前喝茶喝酒貪方便也用飯碗,公雞碗就是最普及的容器,只是一個簡樸不過的碗,最明顯的特徵是碗側那隻黑尾巴的大公雞。聽說公雞飯碗最早產自潮州,是在廣東常見的一種口大底小的飯碗,寓意發家致富。這種碗在閩南地區又叫「雞角碗」,當年農業社會人人日出而作,以清晨公雞啼聲作為一天的開始,寓意只有辛勤勞作才能富强。

 

  現今最出名的就是這隻「戰鬥碗」,可說是公雞碗的變種。大排檔曾是香港基層的消遣地方,夜晚開舖,淩晨收工,就像辛勤工作一天之後,來這裡喝口啤酒,談天說地的貧苦大眾般拼搏,而大排檔就是陪著這些基層經歴年年月月,大家內心也不離「戰鬥」二字,這是香港人心中的一團火。

  雖然近代大排檔已紛紛入舖成飯店,戶外有空間的會在路邊擺放桌子,但以前成行成市的墟冚場面已少見得多。臨近聖誕,氣溫仍然和暖,正好光顧這些大排檔飯店,吃小菜喝啤酒。

 

  豉汁炒豬雜是經典菜式,材料包括粉腸、豬肝、豬腰和豬心,屬「麻甩」大眾配酒必選,跟椒鹽菜色如九肚魚、瀨尿蝦和小炒王平起平坐。用戰鬥碗喝啤酒特別豪邁,吃東西口味要求也要濃重一點,這間飯店連蒸石班也加入豉汁,雖然略為重口味,但魚汁惹味,白飯也吃多一碗。

  現在大排檔已不是生力啤和加士伯年代,實在百花齊放,連日本品牌Asahi都打入民間。論「麻甩」程度怎比得上藍妹啤酒,以前一句廣告口號「放咗工去邊?」,充份表達勞工階級和啤酒的關係,風行至今數十載。

 

  周末看電視重播亞里巴巴主席馬雲去年在香港一段演講,馬先生有幾句說話發人心省,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現代人抱怨太多,總是怪責別人,有否問責自己,幸福快樂不是必然,不要抱怨,只需堅持,要改變世界必先改變自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美酒 #美食地圖 #大排檔
More on Travel & Din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