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2-08-30

守護香港?

  立法會選舉,有政客用「守護香港」作口號。

 


  我雖是選民,但卻從不在香港的選舉中投票,原因很個人,因為自認在社會中影響力較常人稍大,為求平等起見,所以甘願放棄自己一票。話雖如此,上述口號在我居所社區出現,倒也引起我注意。


內望不外向進取


  這個口號有點奇怪,「守護」可以包含多層次的意義,內裏有面對外人(其實指大陸)的進攻,因而退縮採取守勢之意,也可理解為重視一些自認為珍貴的價值,不想它們消失。但無論用以上的解釋或引入其他的含義(沒有篇幅一一討論),「守護」總會給人一種內望而不是外向進取的感覺,與香港外向型經濟的定位格格不入。


  當然不是一個喊著「守護香港」口號的人都是不思進取,但留在香港「守護」著她(過去也有「留守香港」的口號),心態與中國傳統小農社會的文化大有共通之處。本來人各有所好,喜歡「守護」還是決定勇闖世界,道德並無高低之分,但我們若用務實角度觀之,在香港特定的環境下,「守護香港」的心態若是普及,對香港的前景影響卻是十分負面。


只能靠滴水效應維生


  香港是一個甚麼地方?鴉片戰爭前,從未到港的英國外相巴馬斯頓(Henry Palmerston)曾說,香港只是一塊光禿禿的石頭,甚麼也沒有。巴馬斯頓此說當然過火,但香港沒有足夠的天然資源卻又是不爭的事實。在十九世紀初香港人口只有幾千人之時,港人耕點田,斬些土沉香木輸出也可維生,但英國人心志高遠,硬是把香港發展為一個連接大陸與世界的橋樑,從而亦養起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口。


  香港是世界最外向型的社會,港人的消費品幾乎全部是輸入的,他們憑甚麼可以得到外界製造的消費品?只能靠他們從外邊賺回來的錢。香港的國際貿易進出總額比GDP還大上幾倍,香港若非外向型,710萬人口絕大部分都會活不下去。


  一心留守香港的人對外向型的生產活動不會感到興趣,他們既然不事生產,又要消費,邏輯上的唯一途徑便是直接或間接地靠別人(親人、朋友、政府)接濟過活,亦即變成社會的寄生蟲。這本來也並非不可,只要有足夠的人欣賞其守護香港的價值,願意支持他們便可。但若大部分或全部港人都集中精力矢志守護香港,乏人生產賺錢,那麼大家便要全部餓死,沒有更好的出路了。若是年輕人未老先衰,失去外向張揚性格,不敢面向中國面向世界找尋新的商機,則港人不管是否喜歡,早晚只能靠滴水效應維生,而水是從內地滴下來。有自尊的港人都不會希望見到這情景。

 

轉載自晴報http://skypost.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