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1
年輕人面對競爭應有甚麼態度?
新一屆PISA結果公布後,不但世界各國熱烈討論,香港媒體中也有頗多回應。對於香港能在數學中世界排名第三,科學與閱讀都是第二,有些人驚訝,有些人沾沾自喜,但可能更多的人依然擔心此測驗未能反映真實測驗分數,代表不了甚麼,香港的年輕人的競爭力仍然不足。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我們的確要面對前所未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強大競爭壓力,但港人是否真的競爭力不足呢?
我在大學教書,長期與年輕人「交往」,對年輕人的競爭力問題,算是有點發言權。考試分數不一定代表了甚麼,但這主要視乎試題出得如何作決定。有些靠死記硬背的,缺乏思考能力性格木獨的學生也可得高分,但有些題目天馬行空難以捉摸的(據說史學大師陳寅恪出的題目都是如此),高手也會失手。
經引導指點 爆發力強
我的經驗是,香港的學生正如PISA結果所顯示的,能力是有的,但需要引導指點。走對了路的,爆發力也很強。不過,我們有時會發現,年輕人往往不務正業,浪費時間,做些對個人或社會都無甚貢獻之事。久而久之,其競爭力容易衰退。
要加強年輕人競爭力,有人認為要增加資源。若有更多的資源去培養年輕人,應該是有用的,但我相信這並非核心問題。我前天與小學的舊同學回到母校參觀,得校長冼婉紅女士及其同事與學生熱情接待,十分感激,見到母校的設施及學生活動的多元化比起我們的年代,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時代是進步了,新一代的學生也聰明了,但我們仍不敢保證他們將來都能成就非凡,有甚麼是今天的香港仍欠缺的?
資源不一定起決定性作用,這可用抗戰時期西南聯大作例子。當時西南聯大的所在地昆明常被日本飛機轟炸,物質缺乏,但正是這裏,孕育出多位大師級的學者。我熟悉美國一些資源極度充足的著名中學,在這些中學中,一千名或以下的學生可擁有比科大校園大三、四倍的校園,光是英文科,也可以有八、九十門課可供學生選擇。但不要以為這些學校都是靠資源取勝,它們絕不會把學生呵護出「港孩」般的性格,其對學業要求的嚴格程度,香港的名校也是有所不及。
香港年輕人面對的競爭來源之一正是內地的年輕人。內地近十五年來大學生增加了七倍,不可能不對香港構成競爭壓力。去年有一跨國公司的人事主管告訴我,他們計劃在內地招聘800人,在港則只有20人,這不是競爭壓力是甚麼?內地來港讀書的尖子,其平均能力之強,香港的學生應該早已心裏有數。
本來競爭增加了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對我們的發展是好事。但實際上,不同的人面對外來競爭會有不同的取態。
最差勁的取態是逃避、放棄。既然「對手」這麼強,自己總是會輸,放棄自己,只懂hea,不是最聰明的回應嗎?這種心態有如在豬欄中待宰的豬一樣,反正是死,只顧吃喝可也。但比「最差勁」更差勁的還不是他們,而是一些自欺欺人,對別人的優點視而不見,只懂得抹黑內地人的傳媒或年輕人。他們這樣做,可能只反映心中的恐懼,自信心不足而已,真正自信的人是懂得欣賞別人優點的。
社會資源增 卻成進步阻力
較積極的態度是一見競爭者便要找出他們的優缺點,再問自己如何可以與他們一爭長短。對手愈強,愈能刺激自己奮發向上的鬥心。但要做到這點,意志與毅力是必要的,而這正是今天港人的弱項。
意志與毅力都不是天生的,需要磨練。而磨練的先決條件便是不要去呵護他們,使其知道他們一旦墮後,便後果嚴重。從前的香港社會,資源缺乏,此種磨練環境,渾然天成。但今天,躲在家裏打機當宅男宅女也可生活無憂,奮發的動力是減弱了。社會資源多了,竟成為進步的阻力。
轉載自晴報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