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9
文革與今天香港有何相似?
歷史是會重演的,而且是不斷地重演,當中又以悲劇的居多。中國人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常說「以史為鑑」,但真正懂得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至於居港的中國人,在中學文憑試中,選考歷史科的,連十分一的考生都不到,要他們認識歷史,懂得「以史為鑑」,豈非陳義過高?
香港政治生態轉趨兩極化,中間溫和的市民所受影響最大。
不懂歷史的人,容易會犯上過去的錯誤。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最大的歷史事件便是「文革」,它造成的破壞太大,國人無法不深切檢討,在內地重蹈覆轍的機會不大,但香港情況可不一定。我們常聽到一句說話:「未到過香港,便不知原來文革仍在發生。」我不少同事也說過,觀察當今的香港社會,才終於明白為甚麼文革時那些荒謬可笑的事會出現。不幸地,當局者迷,有此感悟的人不會很多,悲劇重演的機會頗大。
對立場不同者 肆意鞭撻
香港現在與文革有甚麼共同之處?現在舞台上的演員當然與前不一樣,布景也改變了,但劇本雷同之處卻比比皆是。文革的積極參與者政治上腦,要「不斷革命」,把當權派都視作資派,必須鬥垮鬥臭,使他們永不翻身。這些「革命小將」充滿理想主義激情,人人以革命派自居,並以此界定是否符合最高的道德標準。他們似乎無畏無懼,要搞「大民主」到處「串連」,隨便寫「大字報」將當權派或各種「學閥」拉下馬來供他們批鬥。他們有無理論素養呢?有的,有些人不但「馬列毛」唸得滾瓜爛熟,出口成章,以他們背熟的詞句頗為方便的駁斥一切持不同意見的人等。
今天香港又怎樣?「革命派」改了個稱號叫「民主派」便可行走江湖,誰也要給面子,沒人敢得罪。政府官員及中央政府人人成為十惡不赦的人辦,誰人不認同此種作風,立時便有人開動宣傳機器惡言批鬥。不少評論人向我慨嘆,香港的確有白色恐怖,只要他們的意見與所謂的「民主派」不同,立時便會有人向他們潑污水,惟有保持沉默。向學校施壓搞罷課也是當作正義的。
社會內耗 民生經濟必損
文革最大的破壞之一是斷送了一代人的學習機會。1973年考生張鐵生在考試中要交上白卷,惟有寫下一段「批判」,說考試都是為了卡住革命小將進大學的門路,他的觀點竟然得到官方報刊的大力支持,這位「白卷英雄」從此名揚天下。在75、76年間,有人似乎是在得到「四人幫」的支持下拍了套叫《決裂》的關於教育戰線的電影。此電影拍得頗有激情,十分好看,但內中竟有以手上生了多厚的繭來作判斷誰才是真正的勞動人民,誰才可進大學。香港又怎樣?前一陣子不是有人以對香港政治運動的參與度來取代進大學的學術準則嗎?現代社會靠知識支撑,輕視學術,輕視科學的心態不但會斷送個人的前途,搞得不好,還會使到社會封閉落後,夜郎自大。
文革有「不斷革命論」,反對「唯生產力論」,用今天的詞語來說,便是大家都只應集中精力搞政治批鬥內耗,在自己的事業上勤奮工作的便是只顧著賺錢,毫無理想。經濟學對持這類觀點的人有套理論,稱他們喜歡進行一些「無助於整體社會生產的自利活動」(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這些人對人類的生產無貢獻,不會為社會創富,但卻要通過政治活動把別人生產的財富分一部分過來。我們大可不必對這些政治「尋租者」得出道德判斷,但卻應指出,倘若社會有顯著數量的人捲入此種內耗活動,人民便只會變成內耗專家,創意都會被發揮在設計如何攻擊別人之上。長久下去,整個社會必會變得落後貧困,就像文革剛結束後的中國一樣。
「抓革命促生產」已是文革時較溫和的口號了,起碼還有「促生產」那一部分,今天也有種似是而非的思想,以為「抓民主」便可「促經濟」。經濟發展的確與制度好壞有關,但空洞的叫叫民主口號,卻反而有損經濟。例如,歐洲的失業率這麼高,是甚麼原因造成?一個大原因是其福利制度,有些地方人民退休時可得到多少福利是與他們最後一份工的薪酬掛鈎的。若有人失業,但又有人肯僱用,往往會因薪水不夠高影響退休福利而不肯就業。這種制度,與大量其他不利經濟的制度,往往都是在民主政制下搞出來的,我們何敢說民主可促經濟!
轉載自晴報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