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9-07-19

香港的暴動會否演變為恐怖活動?

  毫無疑問,最近社會的暴力事件,是大半個世紀以來香港社會出現的最大危機。這50多年來,港人習慣了和平,反暴力的底子也厚,但看來這尚不足夠杜絕暴力的出現。政府似乎相信,只要多聽聽意見、搞搞民生,事情便可過去。當有些人的目的是千方百計要癱瘓政府,甚至奪權,民生政策是推動不了,或起碼是會有長期延誤,以致社會矛盾更為加深。

 

 

  經濟學的核心是誘因,在網上用假名,就算是胡言亂語發表仇恨言論,是沒有成本的。蒙了面後,自己會以為正義上身,就算對世界大肆破壞,也不易被檢控,不用為犯法的暴力行為付出代價。損害了別人,破壞了社會,不但沒有成本,還有回報,某些政客或傳媒會將暴力美化,有時更會有物質上的支持。有了這些誘因,暴力不會減少,只會愈演愈烈。暴力會變成一種毒癮,施暴者的行為會如失心病似的,正常的人怎會去咬斷別人的手指?對社會而言,這便有如讓癌細胞不斷擴散,若不及早遏止,最終只會對社會整體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政府無對暴徒採阻嚇措施

 

  政府要推動開放包容的政策,這方面沒錯,但很可惜,她似乎缺乏抑制這社會癌細胞擴散的意志,對打擊暴徒並未有採取甚麼系統性而有阻嚇力的措施,這等於對癌症病人不加醫治,只叫他們多注意營養及運動便算,怎可能有效?

 

  2014年1月29日我在本欄寫了篇題為《港獨會否發展成恐怖主義?》的文章,今天看來,這篇文章有兩點頗有前瞻性。第一,港獨雖不可能成功,但這絕不等同沒有人想搞港獨,今天港獨的思想已大量地在同情或支持暴徒的文宣上出現;第二,暴力活動不斷升級,暴徒亦愈來愈有組織性,有些活動,如用毒粉、腐蝕性液體作攻擊武器等,雖仍未夠資格稱之為恐怖襲擊,但其殺傷力程度及暴力的廣泛性已遠遠超乎5年多前的想像,我們誰敢保證,未來這些暴力不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升級為用汽油彈等更具殺傷力的真正恐怖主義襲擊?

 

  研究過幾百個自殺式恐怖主義個案的專家丕比(Robert Pape)寫過本叫《Dying To Win》的書,很有啟發性。不少恐怖分子原來都願意犧牲自己生命去發動恐襲,無論外人怎麼看,他們也深信自己是正義。這些人並非愚民,不少受過高等教育,有正當職業,下班後會買菜回家煮飯,甚至是住家男人型,但這些人一樣可以堅決為他們的信念發動恐襲。丕比的發現,與香港對照,能不使我們似曾相識嗎?

 

  面對著此種類型恐怖分子所策劃的恐襲,各國政府的回應都是先要保護自己的人民,立刻行動,要將這些恐怖分子繩之於法,而不是書生氣十足的去同情他們、為他們開脫,甚至美化恐怖主義。研究他們為何走上不歸之路的背景原因,不是不應該,但這並非最優先的。香港的暴力行為雖然尚未足夠稱之為恐襲,參與遊行的人絕大部分也是和平分子,但遊行結束後所出現的暴力,將來會否變成恐怖活動,卻是要留意的。

 

  怎麼辦?政府嚴格執法,有決心有阻嚇力地打擊暴徒,有助於阻止他們或其同情者蛻變成為恐怖分子。暴力活動的搞手其實很希望有「烈士」出現,某些傳媒及政客也在美化暴徒,又阻撓政府對他們的犯法行為作出檢控。我們要讓社會知道,不斬釘截鐵地向暴力說不,會大大增加恐怖主義出現的機會率。我們都負不起包庇暴徒的歷史責任!

 

路透社稱7.1僅23萬人遊行

 

  順帶一提,路透社在7月1日的遊行中有派人去數人頭,得出結果是227,000人,這與當晚香港發展中心所公布的數字極為接近。我讀過他們的報告,其方法與我們的大同小異。路透社沒有故意低估遊行人數的誘因,他們所做的也算專業。從我們的觀察得知,6月9日的遊行人數比7月1日的要少,但十分接近,路透社的獨立估算可印證到我們一早已得到的結論,6月9日所謂的103萬人其實只是有20萬人左右。有傳媒曾報道說用人工智能去估算可得到很大的數字,但這些報道並不明白,人工智能若未經長期的深度學習調校過程,結果是非常不準確的,只要看看谷歌使用人工智能繙譯出來使人啼笑皆非的東西,便知人工智能的不足。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暴動 #恐怖分子 #暴徒 #阻嚇 #恐襲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