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2-02-11

全國看奧運,我們望好運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仍然有不少人說甚麼「與病毒並存」。先不討論應該「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並存」那種防疫措施好。

 

  星期一確診人數超過600人,官員在記者會仍在說,疫情若不受控,聽清楚,這就是我們的官員,不講失控,講不受控。失控代表自己做得不好,是責無旁貸;不受控是他做了應盡的本分,只是時不與我。好了,言歸正傳,若確診人數太多,醫院和隔籬中心不夠,便要求緊密接觸者或促緊密接觸者「居家隔離」。

 

  有記者問那麼「居家隔離」有甚麼指引呢?官員竟然說相關部門仍在製訂。原來疫情兩年來,特區政府竟然沒有為香港製訂一個最壞情況時的應變計劃!

 

  星期二確診人數突破1000人,所有檢疫隔離中心改為接收確診病人也肯定不夠時,他們說沒有病徵或輕微病徵的確診病人,或者需要「居家檢疫」。他們仍不直接說要「居家檢疫」,而是以或者需要「居家檢疫」輕輕帶過。

 

  那麼「居家檢疫」的指引呢?對不起,仍沒有,叫你的親戚朋友幫你買東西啦。如何送?誰人送?對不起,指引未有。

 

  星期三確診人數再突破1000人,官員呼籲那些做了快速測試,檢測是陽性的市民千萬不要去急症室,因為安排分流仍未到位……即是說他們根本沒有預計過這樣的情況。

 

  加上一個星期來太多地點列入強制檢測,大批市民排隊要去強檢,搞到輪候時間動輒幾小時,叫長者如何長時間苦等?還有香港的檢測能力每日只有10萬,即使上星期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是12萬,試問又如何應對突然飛升的檢測量。

 

(iStock)

 

  疫情兩年,原來特區政府沒有制訂一個應變計劃!要知道居家隔離是不負責任的,加上香港居住環境狹窄,如何隔離?我們的官員簡直是草菅人命。

 

  我們好像執行「動態清零」策略,但又有太多人士的豁免安排,又使用毫無追蹤功能的安心出行,抗疫毫不徹底;我們又好像「與病毒並存」,但不去谷針以催生群體免疫,亦不強化醫療系統,以應對危機。究竟特區政府防疫策略是怎樣?

 

  說「動態清零」好,還是「與病毒並存」好,這樣的討論一定要建基科學。因為即使英國,2020年第一個提出「與病毒並存」國家,當時根本沒疫苗,確診了也不能入院,因為醫院住滿了人。還記得停屍間設在醫院外草地的畫面嗎?

 

  但兩年下來,最早選擇「與病毒並存」的英國,前天(2月9日)仍然有6萬人確診。不如看看數據,英國人口6700萬,兩年下來共1560萬人確診,超過23%人口染疫;接近16萬人死亡,死亡率1%,即100人染疫有1人死亡。

 

  美國又如何?最早打針谷針的國家,前天(2月9日)有接近27萬人確診,美國人口3億3千萬,兩年下來共接近7千9百萬人確診,佔總人口約24%;有93萬多人死亡,死亡率1.2%,即100人染疫有1.2人死亡。

 

  這個死亡率遠高於流行性感冒的0.025%,即4000人感冒只有1人死亡。若香港學人家「與病毒並存」,以香港人口740萬計,參考英美感染率約人口23-24%計,即約170萬人染疫;死亡率以英國1%和美國1.2%計,即有約1萬7千至2萬人死亡。

 

  問題是我們整體社會可以接受這個情況嗎?這個死亡數字代表總有我們身邊認識的人死去,這是我們想見到的現象嗎?

 

  「動態清零」是一個也不能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病毒並存」是汰弱留強,是森林法則。這亦是東西文化的根本差異。

 

  一場新冠肺炎、五波疫情把AO管治水平之低劣,無情撕毀。當全國人民在歡快和興奮中渡過北京冬奧時,我們港人正活在慌張和惶恐之中。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

更多政是有心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動態清零 #與病毒共存 #新冠肺炎 #居家檢疫 #防疫政策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