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3-11-08

反猶不可取,鑑古知今謹守人道主義

  以色列在加沙屠城,引來全球一場波瀾壯闊的挺巴運動,有人不自覺把猶太人、錫安主義者和以色列人全劃上等號,這是非常危險的。事實上,猶太人不一定是猶太教徒,更不用說會自動成為錫安主義者。翻查歷史,錫安主義在19世紀崛起時,有不少猶太人並不支持,至今也是。至於以色列人,所指的是持以色列國籍的人,當中也有阿拉伯裔和其他族群。錫安主義者追求以色列在整個巴勒斯坦建國,成為純猶太人並信奉猶太教的國家,屬猶太教原教主義者。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宗教的民族化和國族化,以及意識形態化,再加上利益的角力和背後大國的地緣博弈,令原本以色列立國這個政治行為被抹上濃濃的宗教色彩,以此合理化以色列國的存在,導致長達75年的地區衝突,令大眾難以分清楚猶太人、錫安主義者及以色人三者之間的異同,當不滿以色列時,便容易也把情緒發洩在猶太人身上。可是,在群情洶湧下,我們更應保持理性。

 

  有媒體報道指,歐洲因今次加沙危機,令反猶主義重現,有些歐洲國家如法國等排猶事件暴增。雖說這個反猶標籤現在也被以色列和錫安主義者濫用,把所有批評者打成反猶人士和恐怖主義同情者,但當中亦的確有人為此襲擊猶太教堂和歧視猶太人。我留意到,社交媒體包括華人圈,愈來愈多視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來醜化,並翻炒過去猶太人欲操控世界的陰謀論,從而湧現仇恨言論,實在不可取。

 

外界往往將猶太人、錫安主義者和以色列人劃上等號。(AP)

 

  受害者成加害者,不自我警醒、不汲取歷史教訓,結果把自己變成眼中的敵人。在人類黑暗歷史不斷輪迴之際,人道主義是我們最後必須堅守的防線,才能點亮一線曙光,讓我們不至於絕望。事實上,在這淌血的巴勒斯坦土地上,猶太人和巴人不一定是世仇,而我在聖地多年的採訪,也曾見證兩個民族為和平付出過的努力,共同推動和平運動,滋養出人間友愛,默默地、慢慢地,在散播和平種子。他們的工作,在國際傳媒的聚焦光以外。

 

  歐法(Orfa)與希維雅(Sylvia),多好聽的名字。她們從美國移民以色列數十年,到現在快要接近70歲了,如銀絲的白髮,飄於呼呼寒風中。每天清晨六點多,她們便結伴跑到不同的以色列檢查站,觀察人權狀況。「和平的女兒」(Daughters for Peace)、「女性為人權」(Women for Human Rights)……想不到,以巴地區的女性,勇敢地站在和平運動的前線上。

 

  那個早上,我的臉被寒風打得赤痛,雙手僵硬得不能張開,但她們拿著照相機、筆記簿,站在檢查站上,一站就好幾個小時。歐法對我說:「我們在這裏,不是要針對軍人,而是不要讓他們犯錯,即使執行任務,也可以禮待人。畢竟,他們年輕啊!活像我的小孫兒,他們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這副老骨頭,要站在這裏,看守他們、守護他們……」巴人見到她們,也感到欣慰,有甚麼怨氣,一一向她們申訴。有人做判官,從中化解了檢查站上多少的衝突。

 

  「我們比巴人有特權,我們必須先踏出第一步,伸出我們的友誼之手。」杰若米這樣說。杰若米是「拉比為人權」一員,不過,他比其他成員更為積極,主動跑到巴人地區打招呼。一頭金色捲曲長髮、一把鬍子、一個大肚腩,巴人小孩子看到他,可能覺得奇怪,他是我們的敵人?還是天上使者?聖誕老人?

 

  杰若米張開他的雙手,為這些孩子創建了一所學校,就在垃圾山上,孩子第一次嘗到讀書的滋味。垃圾山附近的巴人居民,也向杰若米道謝,由於他的努力,他們終於有了一條電線,雖然不足,卻為他們帶來了一點光明。嘩啦、嘩啦……杰若米在學校一出現,小孩子搶著跳到他懷裏、騎到他肩膊上、扯他的鬍子、吻他紅紅的臉龐。「他不是敵人、使者、聖誕老人,他是好拉比、好老師……」孩子七嘴八舌說著感受。好一幅溫馨、美麗的圖畫。

 

  一個晚上,在耶路撒冷舊城一間酒店內,一位以色列人、一位巴勒斯坦人,他們擁抱在一起,為他們遇害的親人,痛哭一番,然後向對方說:「我感受到你的痛苦。」、「只有放下仇恨,才可以打破暴力循環,才可以阻止更多家庭失去摯親。」


  「父母圈」(Parents' Circle)創辦人蘿比以最沉重又溫柔的聲音,道出以巴雙方無法承受的傷痕。和解,是唯一的出路。來自南非的蘿比,她二十多歲的兒子大衛在年前服役時遭巴人激進組織殺害,失去摯愛,令她陷入了一段黑暗的日子。她不斷問:「為甚麼?為甚麼?」

 

反戰示威在以色列國內多個城市蔓延,民眾持續要求停火。(AP)

 

  可是,這個地區永遠問不出一個所以然。但有一點,她知道她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推己及人,她想到巴勒斯坦自治區也有像她一樣的受害家庭,體會到他們同樣的痛苦。為了阻止更多悲劇上演,她首先從以色列出發,尋找其他的受害家庭,成立「父母圈」,組織慰問團到西岸。西岸的巴人受害家庭覺得奇怪,心想:「他們的子女被我們巴人殺掉了,為何他們沒有恨我們,反而前來慰問?」

 

  巴人家庭大受感動,明白寬恕才是出路,了解到以色列老百姓也一如他們面對傷痛,巴人激進組織必須停止以暴力打壓無辜以色列人。於是他們也加入了「父母圈」,共同推動和平。在我面前,蘿比擁抱著一位巴人朋友蘭達,但蘭達的哥哥卻在以軍槍下喪生。如何是好?她們不約而同回答:「我們更應靠近些,毋須親以色列或親巴勒斯坦,我們所親的、所支持的,是和平,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可是,愈來愈右的以色列政權,不斷扼殺兩個民族聯手的和平運動,但他們仍沒有放棄希望,近日在以色列各城市已湧現大批呼喊停火的示威者,他們要用選票向內塔尼亞胡說不。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

更多容我世說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大國博弈 #以色列 #猶太人 #巴勒斯坦 #以巴衝突 #容我世說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