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
摩登通脹
明晚美國公布7月通脹數據,有甚麼好講?無乜好講,因為講來講去講Headline CPI,講Core CPI,都是廢噏,因為二十世紀的新通脹是另類通脹。
今天文是用筆者在1997年4月16日及18日的文組成,一字不改,供大家考慮,甚麼是二十世紀的新通脹,有被關注到嗎?
二十世紀的新通脹(1997年4月16日)
近日股市備受美國通脹上揚壓力的困擾,昨晚美國公布3月消費物價只微升,已說明這類通脹壓力或過慮。真正的通脹壓力,應來自我們未所經歷的二十世紀新通脹:資產通脹。
過往的通脹可以因工資、原料價等上升,導致成本上升,從而使售價(物價)上升,但在今時這種通脹成因已減弱。
共產主義政權解體、開放,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交通進步,使到這些地區的廉價勞動力,能加入世界勞工界的搶飯碗行列。六、七十年代,香港接了不少美國單,此即香港工人搶了美國工人的飯碗。八、九十年代,中國亦接了不少美國單,此即中國工人又搶去了香港工人,從美國工人搶過來的飯碗。一級搶一級,工資愈搶愈低。這個全球無產階級團結起來,互搶飯碗,一旦開啟,便很難停下來。可以說全球工資廉價化是主流。一般的香港打工仔,哪敢再奢望薪金年增三十巴仙?當薪金增幅只能追及通脹率時,由工資上升而引發出來的通脹,實屬有限。
在今日事事講包裝的社會中,商品的原料成本,可能不及包裝或宣傳費的支出。加上交通發達,運輸費較以前相對平得多,甲地貨貴,可以由乙地輸入頂上。大家到超級市場看看罐頭的產地來源便知。所以,這幾年來全球的消費物價指數,相對地穩定,亦間接說明原料成本不易促使物價揚升。
不濫印鈔通脹不來
另一個誘發物價狂升的原因,是政府濫印鈔票。人民一旦對貨幣失信心,物價可在一日內數升。這種通脹在金融制度相對健全的美、港等地區,不易發生,故亦不足慮。
不過,在二十世紀中,我們將面對一種我們在之前未見過的通脹:資產通脹(Asset Inflation),如閣下能掌握到這個通脹的趨向,財富將可滾滾而來。
社會財富帶來通脹
自二次大戰以來的和平,和戰後出生一代步入中年,使到社會上累積了一定數額的財富。就算打工仔今時加薪少了,但打工仔的財富仍較十數年前為多。一旦這些財富集中投向某些資產,這些資產價值便會急升。股票、郵票、樓、古董、紅酒等都可以是這類被「投中」的資產。
一般的食品、衣服物價,漲極也有個譜,因為食飽了,便不會再食;衣櫃塞滿了,便不用再買衫。但只要有錢,股票、郵票、樓、紅酒等的需求量,可以是上無止境。亦因為如此,這些物品的升幅是以倍計,而斷不像通脹率那樣,只以百分點計。
不同年齡不同需要
人在不同年齡中,對生活有各式各樣的需求。後生之時重物質,故牛仔褲、Walkman、名牌服飾等,會被追捧。中年之後重視退休保障和消閒,故金融投資、玩藝受重視。
由於中年人掌握較大量的社會財富,當他們將財富投向這些金融資產時,這些金融資產便有升幅,即其價格貴了。所不同的是,牛仔褲價格貴了,買的人會愈來愈少,但金融資產價格貴了,會吸引愈來愈多的追捧者。因此,牛仔褲的價格升幅有其自制性,金融資產的升幅可以無自制性,故近年美股升完又升,港樓價升完又升,請不要笑買者癡,而是世界變,二十世紀的資產通脹出籠。
資產通脹易升難跌
金融資產價格上升的制約性,有三條:一、資產價不升反跌;二、收益大幅回下至零;三、中年人步入老年,再不手握財富,又或因退休而要估出已持有的金融資產。
無論你是否參與這個金融資產的買賣,可以肯定的是,你的生活、財富,定受這個世紀的新通脹:資產通脹所影響。在這種通脹的肆虐下,你該怎辦?
(iStock)
資產通脹的大限(1997年4月18日)
未來十年,全球的資產通脹雖會大盛,有機會為大家帶來財富,但凡通脹都不是好東西,大限一到,凡脹的,都會爆。這個大限在何時?
物價通脹熾烈時,每一個人都受害。就算是貨物供應商,也會因來貨愈貴,顧客愈少而終無生意,故人人都樂意去消滅物價通脹於萌芽狀態,這類通脹的為禍,相對不烈。但資產通脹則不是,凡參與者都愈來愈富貴。過往數年有買股、買樓者便知資產通脹有多好。故人人都喜見資產通脹坐大,而不去防範,一旦爆發,其害至烈。公元2020年,即距今二十三年許,會是當前資產通脹的爆煲年。
資產通脹及急跌原因
如我們承認,戰後出生第一代,步入中年,在擁有較多財富後,會將財富投資,誘發當前的資產通脹,則當這些戰後出生第一代退休,要沽出之前購入的資產,去維持其生計時,金融資產便會由被吸納,轉為被沽出,這些金融資產的價值,將難免急跌。
長揸股票未必行得通
樂觀的人會認為,年輕一代,可以買入這些資產。事實上,並不容易。
一、戰後出生的第一代,人數較戰後出生的第二代多,故第一代人的總資產會較多;二、當金融資產愈來愈漲時,每個人終身工資所可購得的金融資產,會相對地少。二十多年前,初畢業大學生的每月薪金,能買到逾六平方呎的樓,但今時只可買到三平方呎的樓。再二十年之後,能買幾多呎的樓?要戰後第二代承接第一代的全部資產,如不是靠遺產承繼,一就是戰後第一代要賤賣資產,一就是戰後第二代要賺多很多。哪一個可能性較大?
目前美國最多人的年齡組,是35至39歲,香港最多人的年齡組是30歲至34歲。換言之到公元2018年,大部分美國人會屆60歲退休。到公元2023年大部分香港人亦屆60而退休。是故2020年可以是資產通脹的大限。
不過這個大限是可以提前來臨。如戰後第一代提前退休,便要提早變買金融資產。一個可能的誘因,是美國經濟變壞,使較年老一輩,亦即戰後出生的第一代,出現大量失業。又或者投資者對所追捧的金融資產項類,有所轉變。
就是因為多了這兩個變數,長揸股票或某類金融資產的策略,未必再行得通。
目前美股的牛市是受大量退休供款的支持,一旦因廣泛失業,而導致退休供款大減,美股的跌勢可以慘厲。
以前投資者較喜投資於美債,取其能保本。但當投資者變為只爭朝夕,只望賺取短線利潤,定愛股而棄美債。由於股票不一定可保本,對退休者言,買股不一定是好事。由例如近年本港樓價急升,亦是受到中產階級把其財富投入所致,當樓宇被視為投資工具,而非民生所需時,其價格必脫離一般人的購買力。從長遠言,這些現象都不是健康的。
保有本利才跑贏通脹
作為投資者,最大目的是攫取利潤,種種長線的「不健康現象」不能不被擱在一旁。要講社會道德良心,便只好接受在環球資產通脹浪潮中,變得愈來愈相對貧窮。要維持目前生活質素,又或更上層樓,便不能不加入這個資產通脹行列。
對於有良知的投資者,這是個苦惱的選擇。但無論有良知還是無良知,凡參與這個資產通脹遊戲的投資者,定要留意大限之期,及上述那兩個可以使大限提早來臨的變數,因為能保有本利而退的人,才是真正跑贏資產通脹的人,不然其輸將更慘。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