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3-10-27

施政報告之健康

  今年特首施政報告的傳媒報道重點是在「錢」,印花稅呀!辣招呀!但似乎少談到健康。假如錢在銀行,人已病死了,到天堂,要錢來何用?

 

 

 

  要不想病死到天堂,先要照顧好健康。今年的施政報告,在健康醫療方面,有了明確發展路線圖。

 

  筆者醫學知識有限,只好據《黃帝內經》這本幾千年來,中醫界奉為圭臬的醫典來論。

 

  《黃帝內經》重「治病於未病」,即是要防。要防的不光是普通的傳染病,而是慢性病,特別是香港人口老年化,將會出現的一大群的老年病患者。這對香港醫療系統會是個大壓力,對不少家庭可以是個悲劇,人老錢又無,病倒點算好?

 

  此中關鍵是人老錢又無,如是人老但有錢,又怎用政府理?所以關鍵是在基層醫療。施政報告講到:

 

  年底政府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制定了發展方向及策略,以應對人口高齡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等挑戰。正開展的工作包括:提倡「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已有3400名家庭醫生登記在《基層醫療指南》,增加約兩成;11月開始資助45歲或以上的市民篩查和跟進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已擴大「長者醫療券計劃」至涵蓋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等,並容許配偶共用醫療券及將會推出獎賞計劃。政府會繼續與醫護界和非政府機構聯手,推進藍圖的發展和實踐。

 

  筆者認為,這個《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還是有所欠,欠甚麼?老年癡呆、肝硬化、膽石、腎病、膀胱炎、這種癌、那種癌……等等連串的年紀大、機器壞的病怎樣了?

 

DNA檢測 尋疾病風險

 

  這些病不一定要等到出現病徵時才知有病,而是可以透過DNA檢測來知曉年紀大時有沒有機會患上這種病,因為這些病多與遺傳有關。以前的媒人要查三代,就是查有無可能的遺傳病,今時有靠譜的DNA篩查,為何不用?在港或國外做DNA檢測要過萬元,但在國內做DNA檢測可能只用一兩成的費用。政府大可資助45歲以至20歲以上的市民做這個DNA檢測,早早讓港人知道自己容易得到甚麼老年病,對甚麼藥物、食物敏感,是否可以更能治病於未病?

 

  如不幸病了,便要吃藥,但今時不少西藥,因為藥廠要賺錢,是可以很貴的,會使貧苦大眾負擔不來。這些西藥貴是因為檢測、批准藥的應用權在歐美手中。印度就是睬你都傻,大做仿效藥,所以印度的「西」藥是勁平,不過這些藥可以使人吃得不安心。要解決這個西藥貴的難題,就是自己建立自己一套的認藥標準,只要在中國或其他地區研發出來的藥有實質臨床效用,就可以蓋上香港認可用藥,一如香港Q嘜,就可以在港使用。施政報告對於這個發展,有很不錯的倡議。

 

建立「第一層審批」藥物註冊機構

 

  香港擁有高水平的醫療專業和高效率的醫療衞生體系,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我們會發揮香港醫療優勢,長遠目標是建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註冊機構,即可不依賴其他藥物監管機構,而直接根據臨床數據在本港審批藥物,同時也審批醫療器械的註冊申請。我們會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內外藥物和醫療器械(藥械)企業,選擇在香港進行研發和臨床試驗,並在不同階段建立能力、認受性和地位,確保最終的藥械審批獲國際及國內認可,措施包括:

 

  (i)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明年成立籌備辦公室,就重整及加強藥械及技術監管和審批制度作研究,為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提出建議和步驟,邁向以「第一層審批」方式審批新藥械的註冊申請,探討長遠將中心升格為獨立機構,加快新藥械臨床應用,帶動建設藥械研發和測試的新興產業發展;

 

  (ii)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推動中國香港以觀察員身份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以熟習及推展藥物規管的最新發展,為長遠發展香港成為國際藥械權威機構鋪路;

 

  (iii)成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明年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為醫藥研發機構提供一站式臨床試驗支援平台,統籌香港公私營的臨床試驗資源,包括科研人員、配套服務、數據庫、樣本庫、實驗室等,並與深圳市政府商討,讓河套香港及深圳園區協同發展臨床試驗。我們亦會探討透過臨床試驗所推動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臨床試驗網絡合作,協調兩地臨床試驗工作以符合國家及國際標準;

 

  (iv)促進醫管局臨床研究及試驗--醫管局會在2024至25年度設立「聯網臨床研究支援辦公室」,為前線員工提供諮詢和支援、推出措施鼓勵醫療團隊參與臨床研究及試驗、加快臨床研究倫理審批流程,以及增強支援臨床研究和數據共享系統和機制;及

 

  (v)設立全新「1+」機制加快新藥審批--為了讓病患者能使用新藥,並吸引藥物研發及臨床試驗於香港推行,今年內在現行藥物註冊制度上,設立全新「1+」機制,容許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在符合本地臨床數據要求並經專家認可後,只需提交一個(而非原來的兩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許可(例如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便可在香港有條件註冊使用。

 

  順帶一提,成功落實這建議,不單讓香港人可以有平藥,更可帶動這一方面的行業的就業需求,可以生出新行業,一舉兩得。

 

  香港缺醫生、缺醫護,輸入這方面的專才,受到很多人為阻礙。既然這些專才輸入不易,那就輸出病人,免得病人要在公立醫院去醫病。可能等到死咗都排不到期。

 

跨境醫療協作

 

  我們會增加兩地醫療合作,貢獻國家「健康中國」策略,措施包括:

 

  (i)支持國家醫院認證標準國際化--醫管局會重啟醫院認證計劃,確保管理及服務達到國際水平,並支持深圳市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在香港成立辦事處,助力國家醫院認證標準走向國際,提升大灣區整體醫療水平;

 

  (ii)推出「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明年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目標先增加約五間醫療機構作為提供基層醫療服務試點;也會涵蓋例如深圳的個別指定牙科醫療機構;及

 

  (iii)善用大灣區醫療服務--於合適的大灣區醫療機構(包括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香港市民策略性採購醫療服務,紓緩本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縮短市民輪候時間。

 

  要快速輸出病人,政府可以安排「醫巴」,每日在港出發,每名患者可帶同兩名伴行人士,在香港上「醫巴」前已做好過關手續及預約好醫療時間。「醫巴」是密封式過境,直去醫院,一日要幾多趟「醫巴」,看著來辦。

 

  不少老年病的預防,以及病後調理,中醫是可以起大作用。今年施政報告中的中醫藥發展起了個啟導作用。

 

中醫藥發展

 

  政府積極推動中醫藥發展,包括:

 

  (i)推動中藥檢測科研--以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為平台,加快推動中藥信息化及數碼化並促進共享共用,例如明年初完成構建「數碼化中藥平台」,並開放作中藥鑑別及教育用途;

 

  (ii)制定《中醫藥發展藍圖》--「中醫藥發展專員」招聘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預計明年初到任。專員將統籌中醫藥專業及政策發展,與中醫藥界聯繫,共同制定全面的《中醫藥發展藍圖》,並於2025年公布;

 

  (iii)加強中西醫協作--2023至24年度起,將中醫復康加入「中風治療」臨床框架、在日間化療中心開展全新的「癌症治療」先導項目,以及繼續探討把中西醫協作推展至更多新病種(如老年退化性疾病等);及

 

  (iv)推動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籌備工作--香港首間中醫醫院預計2025年底起分階段投入服務,醫院將與內地中醫醫院建立合作機制,支援持續發展。

 

  筆者非排斥西醫,而是西醫醫史二百多年,中醫醫史三千至五千多年,在未有西醫前中國人都是用中醫中藥。今時的糖尿病明朝已定性為消渴症,即是可以急瘦,亦可以是常口渴。明朝時亦已確認今之地中海貧血症為佝僂症,是由父母(即遺傳)所致,可見中醫也是有料到。中西醫結合,將可使香港的醫療行業帶上個新台階。如港府再計劃了在喜靈洲、日光島、橋咀島、河套區建中西醫醫療中心,話唔定,老到成日講錯嘢、會夢遊行的拜登也要來港就醫。無他,鬼叫你美國佬無靜坐、導引按蹻咩!

 

  橫撇一筆,導引按蹻是可以真醫好中風患者的。我知曉有位中風患者在經導引按蹻和一連串配合醫療半年,竟可在北海公園踩單車。問你服唔服,你唔服都唔得,因為導引按蹻是《黃帝內經》中五種醫療法之一。只可惜此醫療法需時,醫生不能搵快錢,一天看不了四、五個病人,便有失傳危機。港府可以延聘仍行醫的導引按蹻醫師,請他來港教導一眾病人。因為用導引按蹻是可以自己醫自己的,筆者也自己做自己的導引按蹻黃六。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缸邊隨筆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施政迴響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傾力救市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