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4-05-24

黃金有價.美元冇價

  本周初因伊朗總統墜機意外,令中東局勢出現更緊張的變數。黃金避險需求進一步增加,導致現貨金價曾一度觸及每盎斯2450元(美元.下同)的歷史高位。

 

  其後,美聯儲局發表了關於減息可能性的鷹派言論,卻令紐約現貨金價應聲跌至2421元,跌約1.18%(圖一)。

 

 

  黃金何價?筆者問的當然不是現貨金價,也不是期金價,更不是美「金」價,而是它日後可以被認可的真正價值。這並非今時美歐國家刻意遏抑的金價,因他們要為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保駕護航。奈何美國QE又QE,正走上帝國濫發鈔票,導致分崩離析的不歸路。

 

  昨(23日)文講了600多年前,元朝瘋狂印鈔的歷史教訓。今天再談約1800年前,羅馬帝國覆滅的啟示。羅馬也曾印鈔了?羅馬當然沒有印鈔,但羅馬的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掠奪財產、奴隸制度及寬鬆貨幣(QE)政策支持,羅馬QE本質上與印鈔相同。

 

羅馬QE:減貴金屬比例

 

  羅馬的QE是透過減少貨幣中貴金屬(如黃金)的比例,從而鑄造更多新貨幣。在對外擴張時期,帝國多鑄幣對通脹影響不大,因政府也需要在新領土的範圍內發行貨幣,可抵消QE對通脹的影響。

 

  不過,花無百日紅,羅馬這種掠奪式的經濟,需要不斷對外擴張,才能維持帝國的穩定。公元約200年,羅馬帝國的版圖已達到頂峰,對外擴張步伐放緩;當國家財富及奴隸人數大減,羅馬便難以負擔軍隊、修橋補路等基建,以及帝國奢侈的開支,但領土沒有增多,便難以吸納新鑄造的貨幣,導致通脹。當國家經濟差,通脹高企,便容易引發內亂,同時給予外敵機會侵略。

 

  凱撒時代(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44年)發行的金幣是1/40的羅馬鎊,8克重量;公元1世紀中的尼祿時代,減少至1/45的重量;到了3世紀初,奧古斯都的時代,更減少至1/50,只重6.4克,貶值了20%。

 

  至於羅馬銀幣的含銀量,從帝國初期的純銀,一直跌到3世紀的鍍銀。加上糧食(如小麥)升至天價,幾可肯定QE和通脹,都是葬送羅馬帝國的原因之一。蒙古和羅馬這兩大東、西方帝國都因QE導致通脹,加上對外用兵,窮兵黷武,是否今時美國的寫照?

 

黃金:鑄幣首選材料

 

  雖然美聯儲局伯南克在2011年7月說,黃金不是貨幣,而是一種資產,就像美債一樣。但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相信可作為金銀這類貴金屬是貨幣上佳選擇的註腳。

 

  貨幣須具有3大功能:交易媒介、價值標準及儲備。黃金已不能作為交易媒介,也極少作為商品或服務的標價或記帳的單位,只餘下儲備的功能。

 

  話雖如此,黃金作為國家儲備,就有錨定一個國家的經濟、財政及貨幣等作用,總勝於在經濟上沒有同等基礎而濫發的美元。黃金的熔點較低(1064℃),具柔韌性,化學性質穩定,不易氧化,是鑄幣的極佳材料,它一直在貴金屬貨幣中地位最高。

 

貴金屬比例曾嚴格規定

 

  不過,汲取歷史教訓,要貨幣發揮正常功能,其貴金屬(如金銀)的比例必須有嚴格規定。1717年,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在主管皇家鑄幣廠期間,就把黃金的鑄幣價格定為:每盎斯3英鎊17先令10.5便士,這含金量的規定維持了214年,一直延續到1931年,英鎊逾200年來,價值得以穩定。美「金」又如何?已瀕破產邊緣的「信用」,真的可當金使嗎?

 

  翻查資料,原本美元也曾規定,一張美鈔裏含有多少黃金,而這張紙幣和黃金是可互換的。例如1934至1967年的33年間,1美元的含金量一直是0.888671克;美國政府如要印一張100美元的鈔票,就必須有88.8671克(約2.86盎斯)的黃金支持,金庫裏沒有這麼多黃金儲備,鈔票就不能印。至於美國放棄了這個金本位,令美元根本不能反映其實際價值的後續發展,以及各國黃金儲備情況,詳見上周三、四文(圖二及圖三)。

 

 

 

  美國讓美元與黃金脫勾,就不需要加稅,需要多少錢花,就印多少鈔票,從而從容解決龐大的政府支出。此外,加印美鈔及美元資產,再加上發債,更可引來全球資金替美國政府「埋單」,而毋須付上多大努力。不過,當環球資金視美國為天堂時,就要慎防夢想變得悲涼。元朝及羅馬帝國滅亡,已有辦你睇。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

更多缸邊隨筆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財金大勢 #美元 #金價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