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
內地理財產品欠透明度
姊妹們,近日股市狂瀉,妳是否會覺得,一些穩穩陣陣,每年有4-5%回報的保守產品更可愛呢?!
正如我在上日的文章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已於去年9月正式開通,未來港人可以透過這個機制,買到很多內地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很多都標榜穩陣,回報也是4-5%呢!
最近我跟一位在內地工作的姊妹談起內地理財產品時,她告訴我一次不快的經歷。
「2020年底時,我經一家香港銀行的內地分支行,購買了一份信託產品,年期半年,即半年後就可以取回本金連回報。根據介紹,該信託的年回報率大約5厘多一點。雖然不是保證,但我心想,這個回報率又不是太高,風險高極有限!況且,年期也不長,出事的機率也不高吧。還有的是,作為中介的香港銀行客戶經理大力推介,並說底層資產很安全,收益有保證。最後我便買入了一份300萬元的合約(最低金額)!誰不知,該份信託合約到期時不能兌付,並強行替我們延期了半年。」我的姊妹Tammy告訴我,她買內地理財產品的經過。
「咦,原來可以強行延期的嗎?」
「我也不知道,但他們就是這樣做。」
「有向發行的銀行和中介投訴嗎?」
「當然有,我們向發行的銀行查詢不能兌付的原因,又要求他們公開這些信託底層的資產,但都得不到合理回應,我們最終集合了一大批苦主,向內地銀保監申訴。經他們調查後,認為合約有寫明可以自動延期,我們不得異議。但也認為發行人沒有按照規定,將信託合約滲入了高風險資產,跟原來的投資策略不符。另外又確認,中介銀行的客戶經理透過微信群組向我們推銷時,確實誇大了底層資產的安全性和回報。」
「那麼有沒有得到賠償?」
「沒有!現在要再等半年,不知道是否半年又半年,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取回本金!」Tammy說起來仍感到十分無奈。
姊妹們,由於「跨境理財通」的推出,我們是時候瞭解內地理財產品的特點了。我認為,內地理財產品的最大問題是欠缺透明度,因為很多都籠統地稱為「理財產品」或「信託產品」。
(iStock)
但其實,一些非保本的理財產品,本質上可能跟當年雷曼兄弟發行的「迷你債券」差不多,因為當中的債務可能包括一些質素參差的貸款。
但說實在,雷曼兄弟把一些債務重新包裝,並且拆細出售是投資銀行由來已久的做法。問題只是,她們有沒有清楚說明這些債務本身的風險。
但諷刺的是,雷曼事件最終演變成「災難」,又不是背後的資產出問題,而是作為擔保方的發行人,即雷曼兄弟倒閉而已!從雷曼事件汲取的教訓是,買這類產品牽涉兩個主要風險,一是信貸風險,即是實際的貸款方會否「賴帳」,第二就是發行人的風險。
早前內地的恒大財富產品就是作為發行人的恒大,未能擔保或兌付這些到期的理財產品。
我曾經看過一些內地銀行銷售非保本理財產品的單張,當中有以下的風險提示:「本理財計劃是高風險投資產品,你的本金可能會因市場變動而蒙受重大損失,你應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
我認為,如果有這種警告字眼是可以接受的。但當然,如果真的這樣寫,相信很多人都不會買。
姊妹們,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購買這些理財或信託產品之前,妳必須要問,或自己查看,到底這些「貸款」是誰借的?他們的信用評級如何?負責包裝和出售這些「貸款」的又是誰?是否就是你開戶的銀行等等?
作者電郵: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