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4-02-10

從歷史看本土化

  香港本來是一個移民城市,上兩三代的港人,泰半都是從內地移民到港,或其父母是新移民。香港也是一個國際大都會,整個經濟體制與外地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土生土長的港人與外地人過去也一向相安無事。但毋庸諱言,近年香港在部分人當中出現了一股本土主義的思潮,當中包含有一些健康的元素,例如珍視本地的文化習俗,又或有建設本土之心,但當中也有不少走火入魔的思想,小部分人努力不懈,以妖魔化整個中國、整個民族為己任,內地人的優點隻字不提,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卻被無限量地放大。這不但是缺乏修養心靈封閉的思想,對香港的經濟發展亦頗為不妙。

 

港人與內地人近年多有矛盾,主因是兩者的文化背景相異所致。

 

美改革移民法 盼減百億財赤

 

  美國與香港有一點十分相似,便是這兩個社會也是由不同年代的新移民所建成。美國的主流思想,清楚明白新移民的重要性。奧巴馬1月28日在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提到改革移民法,吸納更多的新移民時,便三次被鼓掌聲打斷。奧巴馬引用經濟學的估算,改革了移民法後,20年內可把財政赤字減少一百億美元,當更多外地人希望到美國學習、發明,對文化作貢獻,不但這些人可以圓夢,而且他們可使到美國的吸引力大增,並為其他人創造更多的職位。奧巴馬的經濟理念雖不時有錯誤,但他對新移民貢獻的評估卻合乎經濟學中大量實證研究的結果,在這方面,他可算是有見識之人。

 

  但不要以為排他性與歧視外地人在美國歷史中沒有土壤。舉兩個例子。

 

  1865年,美國的鐵路公司要修築鐵路,把加州與猶他州連接起來,直接打通東西兩岸的幹線,但因工程艱巨,以愛爾蘭人為主的白人鐵路工人很多都不願進行此工程,鐵路公司於是開始大量從廣東省(估計以台山為主)進口大量華工。他們每月薪酬只得28元,低於白人的35元,而且尚無住宿供應。白人鐵路工不但懷有敵意,諸事挑剔,不相信華工的能力,甚至對他們的飲食文化也大感不滿,大肆批評。事實上,白人工人每餐只懂吃牛肉薯仔、渴飲山泉,不少人得了腸胃病,但華人則自己養雞,吃海鮮,用沸水烹茶,食物平衡得多,也健康得多。更重要的是,華人刻苦耐勞,工作可靠,技術高超,漸漸便取得公司的信任。但可惜,因華人生活、文化、背景與白人有所不同,一些排華法案也曾出現。但歷史的真實,後來終有復原,今天我們若當遊客,不妨到加州的首府薩卡門托(Sacramento)著名的「鐵路博物館」一遊,當可知道華人鐵路工人當時貢獻之大,白人工人心胸之窄與無知,而曾被歧視的華工及其後人,終也得回尊嚴。

 

歷史每有重演 港排外終需悔

 

  1939年美國作家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出版了他的名著《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寫實地描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史上最大的人口遷移之一的事迹。在此之前,因美國政府的一些錯誤政策,導致了在俄克拉何馬州及其附近的農民深度耕作,整個草原幾乎消失,泥土風化,漫天黑塵亂吹,農民沒有收成,民不聊生,惟有沿著66號公路(此公路連結芝加哥與羅省,當時被稱為美國的Mani Street)步行或坐順風車跑到加州謀生,史稱「沙塵碗」(Dust Bowl)現象,後來羅斯福總統下令種了兩億株樹才部分解此困厄。這批數以萬計的新移民到了加州找工作,但三十年代大蕭條的威力仍在,工作也不好找,加州本地人(亦即較早時,例如在1849年尋金熱年代已到加州的移民後代)對這批俗稱為Okies的新移民一樣是充滿敵意,讀者可借閱《憤怒的葡萄》一書或電影,當可明白當中敵意的詳情。由此可知,他們雖然同文同種,對外來者一樣當作異類。但今天,約八分一的加州人口便是當年Okies的後人,現在已沒有人再願意提起當年的加州人如何排他歧視外地了,一提此事,加州人會感到慚愧。

 

  歷史常常都在重演,我相信若干年後,今天的港人年華老去時,有些人也會對今天妖魔化內地人的舉措而感到可笑與後悔。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說說心理急救:遇危急事故應如何面對?點樣正確提供情緒支援?講錯說話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即睇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