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1-09-24

抓緊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出席《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會(9月12日)時回應市民提問,說新一份的《施政報告》不能迴避政府改組,又稱將大膽、大刀闊斧地研究,有共識成立專門政策局推動文化工作。同時亦有傳媒預測(《香港01》9月21日),《施政報告》將把政府架構由「三司十三局」擴大至「三司十五局」,當中包括分拆運輸及房屋局。

 

新民黨2011年最早提倡政府改組

 

  事實上,最早提出政府改組建議的是我及新民黨。我在2011年創立新民黨時已召開了「政府架構重組建議書發布會」(2011年6月26日),提出多項政府改組建議,包括分拆運輸及房屋局為「運輸及工務局」和「土地房屋及發展局」、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等等。其時,擔任新民黨顧問的羅范椒芬積極參與相關討論。後來,羅范椒芬辭任新民黨顧問,改任梁振英競選辦公室主任。梁振英甫上台即推政府改組為「五司十四局」,包括增設文化局,羅范椒芬還親自來立法會游說議員。可惜梁振英手法過急過硬,再加上改組規模過大,引起泛民議員反彈,改組建議未獲立法會通過;連帶創新及科技局也要拖至2015年才得以通過成立。

 

新民黨在2011年時已召開了「政府架構重組建議書發布會」,提出多項政府改組建議。

 

  多年來,我多次公開及撰文提倡政府改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認同「運房局工作太重」,但是又表示「暫時完全沒有這個(改組)計劃」(《香港經濟日報》2018年7月3日),兜兜轉轉來到2021才有點眉目,希望今次真能成事。

 

文化局範疇單一規模太細

 

  除了分拆運房局,成立文化局也是近期的討論焦點。根據政府的數據,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增加價值,只佔2019年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四點二。我同意馬逢國立法會議員所說,純粹成立一個文化局的話,範疇單一,規模太細,難以發揮作用。

 

  先說負責範疇,文化局可包括(但不限於)現在民政事務局旗下的文化藝術事務,例如藝術中心資助的九大藝團,與及商務經濟局轄下的創意香港、香港設計中心、創意智優計劃等等,當中包括廣告、建築、設計、數碼娛樂、電影、音樂、印刷及出版,以及電視等八大創意產業。

 

  2021-2022年度,撇除基本建設工程開支,特區政府在文化藝術提供的資源為五十七億元(不包括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藝術部分)及粵劇發展基金),即使將現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下廣播及創意產業下每年約六億元預算(開支包括電影發展基金和創意智優計劃)全數撥入,計及約三億元的非經常性開支,雜雜碎碎加起來不到八十億元的預算,即使計及其他相關基金撥款仍不會太多,相比起勞福局的一千億、食衛局的八百五十億、教育局的七百六十億,文化局將只是個蚊型政策局,資源非常少,在特區政府的地位很低,將難以發揮作用。

 

文化、體育及旅遊互相拉動

 

  馬逢國議員提倡新的政策局,應包攬文化、體育及旅遊,我十分認同。這樣可以讓新的政策局具備一定規模,三個範疇互相拉動,整體發展會更好。

 

  體育方面不用多說,最近香港隊在奧運及全運會大放異彩,港人廣泛支持,反映特區政府「體育精英化、普及化、盛事化」的政策已見成效,特區政府自從2017年起已投放了六百億元體育新資源,2021-2022年度的預算開支為六十五億七千萬元。將體育納入這個新的政策局,把體育盛事化、「M」品牌計劃與文藝活動、創意產業有機結合,我認為方向正確。

 

  至於旅遊和文化體育更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例如「M」品牌計劃、體育盛事配對資助計劃資助渣打香港馬拉松、FIVB世界女排聯賽、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等國際賽事在香港舉辦,便同時帶來大量運動員、旅客及遊旅收益。

 

文藝景點推動旅遊

 

  回歸初期,社會上有意見認為香港缺乏大型新景點,難以吸引更多旅客,向特區政府建議打造全新的文化區,把香港發展為亞洲文化藝術中心。董建華於1998年提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曾蔭權上台後把「西九文化區」正式列入《十大建設計劃》(2007年《施政報告》)。繼戲曲中心於2019年開幕,M+博物館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陸續面世。

 

  此外,香港幾個本土活化計劃也頗成功,例如活化舊中區警署的大館、由1950年代舊紡織廠改建而成的 The Mills 南豐紗廠、前身為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的PMQ元創方,與及剛剛在8月23日開幕的中環街市等等。這些活化景點都保留了建築本身的歷史特色,同時注入現代活力,變身成餐飲、零售或文化活動場地。雖然目前受制於疫情,暫時難以引入外地旅客,但是很受港人歡迎,早前我參觀中環街市,真是人頭湧湧,相信對推動本地經濟有一定作用。待將來恢復國際往來,再配合宣傳,相信西九文化區及這些活化景點都能為香港帶來旅遊收益。

 

新政策局多重挑戰

 

  不過,即使特區政府成功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並非表示這幾個範疇面對的困境就迎刃而解,相反,這個政策局將面臨各種挑戰。

 

  首先,設立了政策局,特區政府便得投放相應的資源,屆時便會引來業界名正言順地向特區政府要求幫助、支援、資源、撥款,與及要求政策向他們傾斜。下一個問題便是監察,特區政府投放的資源是否有效、到位?有沒有浪費公帑?花了的錢能否達到政策目標等等。其實很少產業是單靠政府支持便能成功的,例如創新科技便不是靠政府支持而一蹴而就,美國矽谷便是靠大學的基礎研究、靠有多項配套包括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才能發圍的。

 

文藝創作難以規範

 

  第二,文化藝術本身往往涉及創作者的價值觀,有時難免會帶點反叛,會反思當代社會面貌或制度,亦可能挑戰建制秩序或道德價值。很多驚世作品,在當代未必為世所容,中國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以前便是禁書。換句話說,文藝創作難以用單一標準衡量,假如文化局進行規管,會不會引起反彈?

 

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第三,中央政府「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對香港在四個新興領域的支持,當中包括「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於7月14日的立法會會議回覆議員提問時,提到特區政府將「繼續通過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活動加強香港居民對國家的向心力之餘,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軟實力,發揮香港東西文化匯萃的優勢,積極『引進來,帶出去』,致力把香港發展為世界各地文化藝術組織和機構交流及合作的中心。」

 

  現實真是這樣簡單嗎?例如西方覺得艾未未舉中指是藝術、覺得演員在舞台上作全裸或露骨演出是藝術、描寫同性愛戀是藝術,沒甚麼問題也不是禁忌,但是這些來到香港便未必接受,甚至會有衛道之士大力抗議。那麼,這個新的政策局要怎樣推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才能達到「引進來,帶出去」,是衝擊還是碰撞?界線在哪裏?

 

隨便抓個人做局長?

 

  最後,正如上文所指,文化藝術本身便帶有政治敏感性,當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的人,不單需要具備這三個範疇的經驗和人脈,有一定的政務資歷,更需要相當的江湖地位及高度的政治手腕才能讓人信服。特區政府能抓對人嗎?抑或隨隨便便抓個人?我們拭目以待。

 

(編按:因葉太已宣布參加立法會選舉,因此選舉期間「葉劉的地球儀」專欄將暫停,直至選舉期完成。)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大選,你點睇未來數年的世界局勢?你認為中美關係前景會如何?► 立即投票

更多葉劉的地球儀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立法會 #文化局 #分拆運房局 #政府改組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傾力救市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