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2017
《29+1》30歲關口只係女性限定?
3字頭,是一個關口,在社會的教導下,彷彿30歲之前,我們需要追趕著一切。常言道「三十而立」,男人30歲就要變成熟穩重;女人30歲變中女,要結婚生仔過穩定的生活。總之,30歲彷彿是要穩定的代名詞。《29+1》擺明是一套講30歲的電影,並以女性作為中心,看畢電影後,我反覆思考著,電影真的只講中女的迷思?
畢竟,年齡的關口,不是女人才獨有。
電影改編自導演彭秀慧的同名獨腳戲舞台作品,她一人分飾林若君和黃天樂,電影版分別由周秀娜和鄭欣宜飾演。兩個同年同月同日生、快將踏入30歲的女性,林若君是事業型,面對家庭、愛情和事業的壓力,早已壓得抖不過氣;黃天樂則相反,一事無成但樂天知命,兩個人因為一間屋而相遇。
生活的壓力
(利申:我沒有看過舞台劇)我不肯定電影有多少畫面還原了舞台上的設計。由於彭秀慧是舞台出身,不少的表演設計和長鏡頭的運用很有舞台感,恰到好處地讓人在視覺上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之餘,又不會覺得太過突兀。
電影善用時間作為意象,表示著死線的壓迫。開首的數分鐘拍得尤其精彩,把林若君的壓力一一描述出來,令人很有共鳴感。畢竟在都市生活著的人,每天的營營役役,由於我們太過熟悉,再而代入,當看到林若君難過或過得一團糟時,便會感同身受。當中描述的人際關係尤其到肉,幾多心底話、孤寂和無奈是你曾嘗過?是女人的你有共鳴,但是作為男人的你,又有沒有共鳴呢?
每個林若君都住著一個黃天樂
林若君的部分寫得到肉,我略嫌黃天樂的部分描述不夠,使角色不夠立體。黃天樂的角色刻意塑造成為林若君的相反,過分樂天性格太過理想化,難以引起共鳴,加上患病後的情節快速地交待,令到觀眾有點摸不著頭腦。
當張漢明到達黃天樂家遇到林若君的那一幕,林若君架起黃天樂的眼鏡,這一幕很妙也很難理解(如果放在舞台劇版可能較容易理解,因為都是同一個演員去轉換身份)。我的解讀是,林若君就是黃天樂,我們就像林若君般拼命完成人生中的Check List,但同時間我們都希望能夠有不需要太世故的一面,不需要顧慮太多,只管笑下去就忘記痛苦,只不過我們早被訓練到常用林若君的一面示人,而忘了讓黃天樂走出來。的確,因為後半部的劇情太過突然,不論解讀為她們是兩個人還是同一個人,總能夠找到犯駁理由,只能選擇一個自己認為較合理的解讀。
走出Comfort Zone是電影的主題,正因為黃天樂住在林若君的身體裏面,前者是後者的出口,林若君推開了那度封閉的門,望見了巴黎鐵塔,最主要的是,走出後所找到的自己(黃天樂),才能夠捉緊生命的重心。
我們每個人既是林若君,也是黃天樂。然而,Comfort Zone不是說走就能走到,我們總是在兩人之間(或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作出掙扎。林若君和上司的選擇論尤其深刻,最重要是記著,「條路自己揀,XX唔好喊」,或著喊完再找個方法重新上路。共勉之。
偽文青推薦指數:3.5★ (細膩地描寫都市人的無奈和孤寂,25+的朋友睇完即有共鳴)
電影預告片: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