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2016
一些被誤解的地理名稱:高士威、大坑
開埠之前,為了方便來往灣仔及北角,大坑的原居民便自行修建一條石堤路,自此便不繞道大坑,經過今日的銅鑼灣道,再前往北角一帶。不僅如此,昔日的大坑原是低窪地帶,並且廣有農地,居民恐怕海水淹浸田地,故這條石堤路不僅有捷徑之效,而且有防堵海水的功能。
十九世紀末期,大坑一帶低窪地區蚊蟲為患,積水產生不少衛生問題,故決定填平所有窪地。今日皇仁書院、銅鑼灣運動場及中央圖書館,昔日原是皇后運動場及銅鑼灣兵房的所在地。只有仔細觀察今日銅鑼灣運動場的地勢,明顯遠低於高士威道。由此推知,石堤路有防堵海水之功效。
所謂大坑,指畢拿山及渣甸山一帶的溪水,順流而下,再北出銅鑼灣。六十年代以前,原有一條水坑疏導流水,其中一截的明渠,早於約六十年代覆蓋,餘下約二百米的明渠,復於二零一二年覆蓋,故此大坑的原貌已不復再見。
沿著今日的銅鑼灣道行走,絕對無法想像昔日大坑原是低窪地區。然而,大坑蓮花宮卻提供了不少線索。首先,蓮花宮建於大石之上,便是防止淹浸的建築之法;其次,蓮花宮外有四則五言,其中一條是「近聽水聲清」,說明了蓮花宮外臨近海水或溪水的事實;第三,今日蓮花宮的底部,原有一拱型的基座,也是防止淹浸的設計。話說回來,這條銅鑼灣道,三十年代中期以前稱筲箕灣道,意指此路可直達筲箕灣。三十年代中期,政府重整路名,故大坑一段改稱銅鑼灣道,近北角一段改稱英皇道。
今日的大坑的環境靜謐,然而昔日卻是罪惡溫床。約五、六十年代,蓮花宮後山築有大量木屋,不少毒販在此拆貨,成為警方頻密打擊的對象。其後,政府為了開闢住宅區,決定整肅蓮花宮山及天后廟山的木屋,誰不知數十年過後,這裏竟然成為豪宅林立的黃金地段。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