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2020
一支膽瓶,讓我見識了甚麽?
幾個月前,我在一篇文章談到已故總理周恩來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出訪鍚蘭(斯里蘭卡)時,带了一支「雍正款青花海水九龍紋膽瓶」送給當時的鍚蘭總督Sir Oliver Goonetilleke (1892-1978) 。在同一篇文章我亦談到Sir Oliver的後人幾個月前將膽瓶送去新加坡一間網上拍賣公司拍賣,估價1,000-2,000新加坡幣,最終卻以估價的6,900倍,即6,900,000新加坡幣(連佣)成交。文章結尾我是如此說道:「我有理由相信,強國買家是不會付款提貨的,網拍公司和貨主只會空歡喜一場!」
如此一件震驚拍賣、收藏圈的事,新加坡網上拍賣公司理應大事宣傳,用以找來顧客,但奇怪的是,我查遍網上拍賣公司的官網,卻找不到該次拍賣的相關信息,令我懷疑結局是否正如我所料,強國買家並没有付款提貨?
正當我在納悶時,卻無意中見到「雍正款青花海水九龍紋膽瓶」的最新消息,事隔幾個月,同一支膽瓶竟然出現於北京保利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估價再也不是5,000-10,000元人民幣那麽低,而是「估價待詢」,亦即是說估價是幾千萬人民幣。
幾千萬人民幣的估價正正是真雍正的市價。換句話說,北京保利認為「雍正款青花海水九龍紋膽瓶」是真雍正,並非道光仿雍正,更非民國仿雍正!
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藏有非常相似的一支,但館方的專家意見認為是道光仿雍正,並非雍正本朝的東西!藝術媒體大象世界在它的推廣文章卻刻意隱瞞館方的專家意見,更在圖片描述方面訛稱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將館藏膽瓶斷代為「清雍正」,這是完全不符事實,是刻意誤導對拍品有興趣的買家,是非常不道德的做法,因為館方將館藏膽瓶斷代為「清道光」,並非「清雍正」!
一件官窯瓷器的斷代,可以各有各的看法,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將館藏膽瓶斷代為「清道光」,其他人可以持不同意見,但斷不可將館方專家沒有說的話,放諸他們的口Put words into their mouth,故意誤導其他人!
除了刻意隱瞞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對館藏膽瓶的專家意見,大象世界更絕口不提「雍正款青花海水九龍紋膽瓶」曾經於新加坡拍賣一事。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對館藏品的斷代截屏
拍賣行業的一貫做法是在拍品的來源一欄,詳列拍品的收藏、拍賣歷史,幫助有興趣的買家了解拍品的前世今生,以作取捨。北京保利為甚麽不提新加坡拍賣一事,北京保利是不想對拍品有興趣的買家知道它曾經在今年五月於新加坡拍賣,當時的估價只是1,000-2,000新加坡幣、最終以6,900,000新加坡幣(連佣)成交一事?
拍品是真雍正還是道光仿雍正並不重要,不用我嚼舌頭,我相信對拍品有興趣的買家自然懂得分辨。
拍品「雍正款青花海水九龍紋膽瓶」的賣方究竟是誰?北京保利不提新加坡拍賣一事,當然是希望對拍品有興趣的買家相信拍品直接由Sir Oliver的後人送拍,但實情是不是這樣?如賣方並非Sir Oliver的後人,而是以6,900,000新加坡幣買回來的買家,北京保利在拍品的來源一欄絕口不提新加坡拍賣一事,是否有誤導之嫌?
如拍品「雍正款青花海水九龍紋膽瓶」在新加坡沒有成功交割,Sir Oliver的後人懂得將「雍正款青花海水九龍紋膽瓶」送去北京保利拍賣嗎,我認為不會,最大的可能是「雍正款青花海水九龍紋膽瓶」已經易手,可能是新買家支付6,900,000新加坡幣提貨,亦有可能是新買家違約,沒有付款提貨,由其他人以較低的價格「兜底」提貨。無論如何,新買家在短短幾個月後便急急再次送拍,時間相隔太近,人們的記憶猶新,是犯了炒貨之大忌,這就解釋到為什麽拍賣公司、賣方和藝術媒體隱瞞拍品曾於新加坡拍賣一事。我的猜測是對是錯、拍品是否以雍正官窯的價格成交,10月19便知道答案。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