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4/2015
愧對貝聿銘
不少人到過日本京都近郊的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都讚嘆這座由美藉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優雅建築,讓人有進入世外桃源的驚喜!筆者察覺到在這座美術館的不同空間,均有介紹貝氏的設計意念,可見美術館主人對貝聿銘先生是如斯敬重。
反觀香港,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景況!貝先生為香港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九八二年建成的新寧大廈 (Sunning Plaza),在二零一四年已被清拆。它的消失也許還不及一間老字號結業的惋惜或曾灶才先生的塗鴉被清除而難過。西九 M+ 大量購藏曾氏的墨寶,卻不願意為這位國際建築大師做點事情。
換言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便是貝先生在香港剩下的唯一作品。從 “I.M. PEI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 一書,詳細闡述貝氏接受這項設計任務的來龍去脈,原來是受前廣州中國銀行行長-其父親貝祖貽先生負托而作出的「艱苦決定」。
由於豐銀行大廈早已先聲奪人,貝先生非常重視中國銀行新大樓的設計。他選擇以擅長的設計手法融合中國元素,並以三百六十八米的高度,不獨成為當年亞洲最高大厦,更奠定為香港的新地標;周邊的新建築亦需作出相應配合,不得超越它的高度。據了解,長江中心在設計時也曾為此作出調整,以保存該區建築群的高低起伏,相信這也是香港城市規劃考慮到建築立體關係的罕見例子。
香港中銀大廈外觀以三角幾何形為主體,由基座平面的四組「三角形」分四段逐一遞減,至最高剩餘的「三角形」一組,貝先生比喻為「竹節高升」。從建築美學角度,該建築的幾何線條是貝氏最擅長的表現形式;他之前設計的美國國家畫廊東翼、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大樓、巴黎羅浮宮新翼、以至京都美秀美術館,皆採用三角幾何形態及三角天窗,以突顯三角形線條的張力與光影交錯的視覺效果。
香港中銀大廈亦延續其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理念,把中國傳統元素演譯於現代建築之中。這包括城樓、燈柱、漏窗、石景、流水,加上朱銘雕塑家的太極雕塑襯托,是不少華人建築師畢生探求「中西共融」的設計語言。
遺憾是,部份香港人太過迷信,未能接受它利如刀鋒的三角造形,更有人認為大堂的室內設計過於冷酷,像似「墓穴」。風水師乘機穿鑿附會,形容中銀的尖角是破壞風水的格局。
一九九二年,適逢筆者在貝氏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抱著熱情問貝先生會不會在香港再顯身手。貝先生如是說:「香港的發展商愛聘用他做設計,卻不太愛他的設計」,正好剖析這位國際大師的一句心底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