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2013
教育推高收入 保障經濟增長
我周一在本欄中曾提過,香港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即適齡工作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已開始下降,香港必須找尋新的紅利,才可確保經濟能繼續增長。最穩妥的紅利無疑是生產效率不停進步,而這一點要靠教育投資去支持。
1995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盧卡斯(Robert Lucas, Jr.)在他的經典論文集《經濟增長演說》的序言中曾形象地描述甚麼是經濟增長,甚麼是脫貧。盧卡斯住在芝加哥,常光顧一所洗衣店,店主是位韓國新移民,不懂英語,但她的女兒卻是位數學天分很高而且十分用功的女孩。盧卡斯觀察過她的表現後,斷言十多年後,此女必出人頭地,能進入頂級學府就讀,畢業後收入也必定遠勝其母。這便是經濟增長,這便是脫貧。港人今天的平均教育水準遠高於上一代,平均收入也是如此,希望這趨勢能繼續維持下去。
知識:隨身攜帶的資產
世上最明白教育重要性的很可能是猶太人與中國人。後者對教育的執著,我們早已知曉。猶太人在歷史中常飽受迫害,顛沛流離,也特別注重存在於腦中的知識此種最能隨身攜帶的資產,經濟學中「人力資本」這個概念也是猶太人首先提出的。沒錯,他們把知識視為資本,教育視為可得到回報的產業。今天,「人力資本」的概念早已在世上大行其道。
總體經濟好壞,與社會中大多數人收入的高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要保障經濟增長,便要保障大多數人的收入能提升。在香港,教育是否能提高收入?
步入知識型經濟 人力資本需求增
要回答此問題,不能單憑印象。有些人認為社會中不少人沒有受過多少教育沒有父蔭也能白手興家,所以教育並不重要。這類人的確存在,但不要忘記,李嘉誠也多次強調知識的重要性,他自己便是好學不倦。真正能回答這問題的是要用科學的實證方法。
在大半個世紀以前,經濟學家閔沙(Jacob Mincer,也是猶太人)寫出一個入息函數(earnings function)的方程式,用以估量不同的因素對一生收入的影響,從此,他的方程式便成為經濟學中被應用得最多的方程式。我和我的學生亦曾多次使用歷年香港人口普查龐大的原始數據及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去估算教育及其他因素對個人收入的影響。
證據強烈顯示,在同樣年數的工作經驗,同樣的性別,同樣的種族,同樣的行業等等背景下,教育的程度對收入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按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多讀三年大學平均可比中學畢業的月薪高出三成。僱主為甚麼願意真金白銀多付三成薪水?答案只可能是他們認為這些人生產力強,更能為公司賺錢。不過,教育推高收入的能力也並非一成不變。在2006年以前,讀書若超過16年,再多讀幾年書對收入並無幫助,但2011年的數據卻顯示,現在就算讀書20年,繼續讀下去對收入仍有正面影響。這反映香港已慢慢步入知識型經濟,對人力資本的需求正靜靜地增加。
更正:周三《香港宅男多 恐成社會負擔》一文中,提到25至29歲女性有304.6萬人為手民之誤,應是30.46萬人。
轉載自晴報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