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8/06/2013

滬港金融中心的競爭與互補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上周在上海參加了一個「滬港兩地金融發展論壇」與會者不少都有將香港上海的金融業前景互作比較。我對上海不算太熟,但有些情況卻是十分明顯的,只要稍加觀察,也可作出判斷。

 

  先說香港的金融服務業。香港有多方面優勢,首先是人才集中。香港就業人口中,有超過6%的人在金融業工作,更重要的是,不少從業員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高質量專才,這多少都拜香港開放的人才市場之賜。第二是資金流動自由,不似一些國家地區限制多多,縛手縛腳。第三是監管制度相對嚴格,大家按本子辦事,走後門較為困難。第四是稅率低,商業環境的可預測性較高,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不確定因素。第五是面對的腹地是珠三角,後者的產值等於整個中國的GDP的16.5%,而且香港的金融機構駁通世界各處。第六是基建不錯,租金雖貴得要命,但地小有地小的好處,從商業區的一端跑到另一端,稍作步行便可,大家見面時節省的時間不少。

 

政治風險成本港障礙

 

  基於以上條件,再加上香港的金融業近年大力推動國際化,香港的確有殺出重圍,以前美國人創造了「紐倫港」一詞,把紐約排第一,香港第三,殊不知英國人對此似乎不痛快,以倫敦為基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索性把倫敦放在第一位,紐約第二,但香港連續幾年仍力保世界第三。

 

  香港金融業是否從此便一片好景,無憂無慮?它面對最大的風險是政治。港交所等機構雖盡力把業務國際化,但自93年青島啤酒在港上市後,慢慢地股票市場的半邊江山已經與內地掛鈎,而香港竟有人要與內地「漢賊不兩立」,要搞甚麼「佔領中環」的自殘活動。我用簡單而保守的方法估算過,一天佔領中環損失起碼16億港元,不少金融業朋友都說我是低估了。也有人說在家裏用電腦上網也可運作,不怕中環被佔領。若然佔領的時間短,這也許對的,但時間一長,難度便大了,否則若中環無用,各商戶為甚麼會肯付出天價把中環的辦公室租下?

 

  上海的優勢也是明顯的。到過上海的人都容易為它近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而目瞪口呆,它的基建也是十分發達的。不過,我總是覺得那裏的交通不大方便,從一處到另一處,往往要浪費不少時間。但上海像香港般,也有幾所優秀的大學,如上海財經大學、復旦、交通大學等,有能力培養出大量金融人才。上海的交易所交易量比香港更大,上市公司總值也極具規模。其腹地是中國極活躍的經濟區長三角,後者GDP佔中國的比重,高達21.4%,比珠三角更大。

 

資金流通不便是內地弊病

 

  雖則如此,上海的GFCI排名,2013年只得24,遠低於香港,為甚麼會這樣?我相信這主要受制於中國的政策,而政策中,又以資金的跨境流通仍受限制及國企仍受優待,影響最大。資金流通不便,使上海只能主要面對內地。國企壟斷則浪費資源,使內地股價受到遏抑。股價長期不振,這個金融中心便不易發展起來。但這些缺點卻可以因相關的攻策撤銷而自動消失。

 

  從中國的整體利益看來,是否需要香港及上海兩個金融中心?有兩個的話,可以互相競爭,也可分散了風險。若有一處地方出問題,仍有另一金融中心支撑著。中央政策當然希望維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既然已有了上海,將來還會有前海,就算香港退化了,中國的金融業仍有險可守。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東南亞藝術市場是下一個熱點?一探各地獨特及吸引之處!► 即睇

我要回應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