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6/2019
6月16日的遊行
為大型遊行數人頭,是一種並無學術深度的調查計算活動,它可以需要大量人手,也可以一兩人也估算出精準度不錯的結果,視乎用甚麼方法去做。董建華先生找我幫忙,為6月9日遊行作點算時,我便明言我很懷疑這些工作的作用。在過去10多年,已有多位學界中人做過相同的工作,並指出目測印象十分不可靠,而民陣自己公布的數字,又多會數倍於學界或警方的估算,但記憶中,民陣從未有收回自己的數字,傳媒也以訛傳訛,繼續報道。董先生似很執著於還原歷史真相,此點我也認同。我也是個對追求真相很感興趣的人,我的數學與純數學家相比,並不入流,但自幼對數量很有感覺,少年時量度過數量智商,超過160分,並不覺得此類計算有何難度,便答應了。
道路長度寬度不難找
6月9日遊行人數的估算,我在上周本欄已討論過了。6月16日那次,民陣自稱有200萬人的一次,其估算難度卻一度超乎預期,幸好很快便找到解決方法。有何難度?主力部隊走得很慢,2時40分出發,龍頭5時55分左右才到終點,走了3.25小時,我們派出參與遊行的人,堵在後面,還要走上近4個小時。龍頭未到終點前,卻已有零散的先頭部隊從不同方向先到了終點。在5時前後,駱克道與莊士頓道也開放了,有些人也從灣仔等港鐵站走出來,據探子回報,有些黑衣人也坐港鐵走回頭路「翻食」。在這麼混亂的條件下,如何可以數得準?
數人頭不外乎兩大類算法,第一類是數人流(Flow),在某必經之地的觀測點看看總共有多少人路過;第二類是數「庫存」量(Stock),在某刻所有人都同在的時候,看看總人數的量便是。兩種方法都應採用,互相印證。
我們一直有用原始的笨辦法-以數人頭機數路過必經之道的人流。至於數「庫存」量的最佳時機,我們也找到了。在5時55分,龍頭剛到終點,這時從起點到終點的3公里路程中仍在遊行的人,我們稱為第一梯隊,尚未能進入起點的人為第二梯隊。第一梯隊有多少人?在5時55分,駱克道、莊士頓道及遊行主幹綫的東西行馬路的兩邊都基本上站滿了人,甚麼道路甚麼時候開通已無關宏旨。網上不難找到這些道路的長度寬度(6綫、4綫及有無電車軌要計算在內),我們也據此可以輕易算出這幾條街道的總面積為10萬500平方米左右。至於密度,有些地方因大家基本上是站立,可超過每平方米3人,但有些地方較疏,我據不同照片估算,平均大約是每平方米2.84人。面積乘上密度,在5時55分仍在起點與終點之間的第一梯隊應有285,500人左右。但尚未進入遊行範圍的第二梯隊有多少人?在約1小時後的6時50分,龍尾已在中央圖書館出現,即全部進了遊行區。
點算可當高中生習作
按上文提到的人流移動速度,我們可合理假設第一梯隊的龍尾要3.5小時左右、即到9時多才能完成遊行,那麼在近6時到近7時這1小時內,共可空出7分2(1小時除以3.5小時)的面積,讓第二梯隊進入。由此可知,第二梯隊的人數只等於第一梯隊的7分2,兩者相加,總遊行人數約為36萬7千人。若再加上從中環來的人,6月16日真正的總人數應在40萬左右,這數字與我們用笨辦法數人頭得出的結果非常脗合。
民陣說有200萬人,又是我們估算的5倍了。為甚麼他們的數字錯得離譜?按以上的時間數據推算,在5時55分,有77.8%的遊行人士正身處遊行道路之內,那麼假若總數真的是200萬,這塊總共才10萬平方米、即0.1平方公里的面積可否容得下156萬人同時在那裏步行?亦即每平方米15.6人。1米的長度大約是從腳到腹部的距離,這麼小的空間容得下15.6人嗎?據說參加者大多是年輕人,若有200萬人,假設當中150萬是年輕人吧。香港18至33歲的年輕人只有150萬,豈非全部的年輕人都參加了遊行?讀者可自行判斷。
此等點算其實很適合高中學生去做。香港有通識科,老師若參考上周及本周的拙作,細想一遍,沙盆推演,足可教導及引領學生去做此習作。倘若有多組學生肯進行這些點算,民陣或許便會受到制約,不敢隨便說個數字了,我也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較艱深的學術研究中。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