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3/2022
疫後調研
第五波疫情爆發短短兩三個月,造成廣泛感染及高死亡率,單日確診個案持續在「高位橫行」。截至3月20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第五波疫情累計有103萬人確診,但是其他專家顧問估算已有270萬人感染。而第五波累計有5656人死亡(首四波有213人死亡),已超越當初武漢的死亡人數3869人,死亡個案包括未夠一歲的嬰兒及大量長者,叫人痛心。
我相信待疫情結束後,香港將會成為國內外的研究案例,研究方向包括:
一、為甚麼香港這樣的先進城市會在短時間內疫情大爆發?
二、為甚麼第五波疫情死亡率這麼高?
三、特區政府的抗疫策略出了甚麼問題?是否在「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之間失了分寸?
四、疫情對香港有甚麼長遠影響?
(iStock)
特區政府早察覺 Omicron 的危險性
Omicron是在2021年11月24日首度在南非發現的,此後迅速擴散至全球165個國家。丹麥有研究指Omicron的傳播力(Reproduction Number,RO)是 Delta 的3.19倍,日本研究更指是4.2倍。換句話說,當 Delta 是「1傳5」的時候,Omicron 能「1傳20」。此外,Omicron的「家庭二次侵襲率」(Household Secondary Attack Rate)也很高,若一個同住家庭內有一人感染了Omicron,其他家庭成員的感染率介乎14-50%。
世界衛生組織隨即在11月25日宣布把Omicron列為「值得關注的病毒株」(Variant of Concern,VOC),特區政府及專家小組不可能不察覺Omicron的危險性,那麼香港為甚麼仍會大爆發?我認為至少有三個結構性因素,在這裏探討一下。
接種疫苗的速度追不上Omicron的傳播速度
第一個結構性原因是疫苗接種率低。香港是在2021年2月開始「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的,至今一年,但是在第五波爆發前的全港疫苗接種率仍偏低,長者的接種率就更低,因此造成長者高死亡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3月20日的疫情記者會表示,在死亡個案中,打齊針的死亡率只有0.09%,而在八十歲以上長者的死亡個案中,沒打針的死亡率高達15%、打了一針的死亡率則是5.59%,反映了疫苗的保護力。
首先是疫苗推出初期,特區政府未能掌握話語權,未能有效傳達接種疫苗的好處,相對地,傳媒日復日報導各種副作用個案,造成市民有「疫苗猶疑」,再加上當時疫情有所放緩,市民感受不到接種疫苗的逼切性。
第二,特區政府沒有提供誘因大力「谷針」。其實當時社會上有很多「谷針」建議,例如派錢、送超市或百貨公司禮券等等,可是特區政府都沒有接受。後來是各大企業、團體和政黨各施各法,送車送樓送現金大抽獎來幫特區政府「谷針」,新民黨也有舉辦「谷針」大抽獎。
第三,特區政府不敢立法強制市民,特別是長者,必須接種疫苗。即使來到今天長者死亡率那麼高,特區政府仍沒有立法打算。即是軟的不做,硬的也不做。
直至第五波一發不可收拾,特區政府才在2月公布「疫苗通行證」計劃,要求市民分三個階段打齊三針,才可進出一系列政府場所、表列處所、商場街市及學校;也是在近期才開放三至十一歲的兒童接種疫苗。至於安老院舍長者方面,雖然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於3月4日說會於兩周內為全港安老院舍長者接種疫苗,但是有傳媒揭發私營醫療機構因為院舍已爆疫而不肯前往,而「院舍新冠疫苗外展接種協調中心」要拖至3月9日才終於成立,進展可想而知。
來到3月20日,即疫苗接種計劃推行一年後,十二歲以上的第一針接種率才達到91.5%,而三至十一歲兒童的第一針接種率只是剛剛達到57%,院舍長者首針接種率只有55%,可見市民接種疫苗的速度遠遠追不上Omicron的傳播速度。
沒有及早防範安老及殘疾院舍爆疫
說到安老院舍,我認為特區政府沒有及早防範安老及殘疾院舍爆疫,是第二個結構性問題。
香港安老院舍類別繁多,總數大約有1000間,殘疾院舍則約有300間,但是宿位長期供不應求,立法會議員常常詬病「長者等候住進院舍,往往等到死也等不到」。在有限的資源下,院舍環境擠迫,人手不足,缺乏照顧員護理員,未必能提供足夠的醫療服務,遑論嚴謹的防疫意識。因此,院舍內一旦有人確診,便很容易導致院內爆發。
其實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多個國家都是由院舍爆發開始的,但是特區政府並沒有汲取這些「前車」的經驗,沒有及早推出措施防範院舍爆疫,也沒有及早推高院舍長者的接苗接種率,導致如今逾半院舍爆疫,而在長者死亡個案中,也有逾半是本居於院舍的。
早前有院舍把大批染疫長者送到醫院,但是醫院已經超負苛未能收治他們入院,只能讓他們在寒天下露天度宿,十分淒涼。後來醫院欲把輕症或康復長者送回院舍,院舍竟然不接收。當時特區政府的處理方法仍是派錢,希望增加院舍津貼了事,直至最近才想到利用體育館、啟德郵輪碼頭轉為長者暫託中心,並且動員醫科生及護理生當值,也已太遲,已有很多長者失去了生命。
公營醫療體系超負苛
公立醫院因為超負苛而未能及時收治染疫病患,是第三個結構性因素。事實上,公私營醫療失衡、公立醫院超出負苛,前線醫護人手不足,是香港長期面對的老大難問題,疫情只是把問題進一步曝露於公眾眼前。
香港的公營醫療體系類似英國的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以極低廉的收費提供相當不俗的醫療服務,市民素來傾向有病就去排門診、去急症室,專科的輪候時間非常長。公立醫院內很多住院病人都是長者、長期病患者,他們長期進進出出,佔據大量病床及醫療資源。疫情爆發後,醫局管似乎亂作一團,未能快速應變,調動醫療資源,雪球越滾越大,前線醫護做到崩潰。此外,特區政府最初也未能動員私家醫院協助抗疫。
直至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來港指導,清楚指出香港應該優先實現「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與及建立「分層分流的診療體系」,醫管局才把伊利沙伯醫院轉為指定醫院,專門收治新冠患者,私家醫院才調協接收公立醫院的非確診病人。
今後,特區政府應仔細研究如何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負擔,例如加強推動基層醫療,提高家庭醫生的重要性,減輕市民對公立醫院的依賴。否則,若不幸再有疫情爆發,只會重蹈覆轍。
「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失敗
至於爆發第五波疫情的近因,是特區政府未能穩守「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失敗了。國泰容許機組人員「客機去,貨機反」,機組人員抵港後在家隔離期間竟然不用戴手帶,而且違反隔離規定擅自離開住家,即是監察工作存在重大漏洞。巴基斯坦籍女士回港後在隔離酒店感染,即是酒店的防疫管控不夠嚴密。此外,基於中國人的過年拜年傳統,特區政府沒有「狠下心」禁止拜年聚會,於是農曆新年一過,確診個案便以幾何級數上升。
特區政府自以為「快狠準」地禁了晚市堂食,關閉大量表列處所,連髮型屋也要關閉,又突然宣布學校「提早放暑假」,但是這些都是一再重用的舊招,卻未能精準應對傳播力驚人的 Omicron,而且對經濟民生造成沉重打擊。
香港兩頭不到岸
內地最高級別抗疫專家梁萬年權威地解釋,「動態清零」不等於追求零感染,而是「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和有效救治」,即重點在於「動態」。深圳市政府在3月14日宣布「封城七日、全民做三次強檢」,鹽田等五區在五天後便實現「動態清零」,可解封回復正常運作,便是做了一次示範。
香港目前仍未能實現「動態清零」,同時有專家、商界、外國投資者鼓吹仿傚西方「與病毒共存」,要求取消航班「熔斷機制」,讓他們回復與海外往來經商,以維持香港國際金融商務中心的地位。行政長官於3月21日布宣4月1日起取消九個國家的禁飛安排。
西方國家,甚至新加坡,為了政治及經濟理由而開放「與病毒共存」,放寬防疫措施,回復國際人員往來,市民回復自由活動;但是「與病毒共存」等如「躺平」,不符合國家的「動態清零」政策,香港若要與內地通關,便要和內地的抗疫策略及目標一致。
很無奈地,香港夾在「動態清零」與「與病毒共存」之間,兩頭不到岸,亦兩面不討好。既未能實現「動態清零」,市民出現抗疫疲勞,怨聲載道,國際投資者紛紛撤離,經濟大受打擊。行政長官於3月21日布宣4月21日起分三階段放寬社區距離措施,而傳聞了一個月的全民強制檢測更成泡影,引起社會新一輪爭議。
邀請內地專家參予調研
特區政府的抗疫策略未能發揮積極作用,猶幸中央政府大力支援,派出梁萬年等國家級專家來港指導,抗疫方向漸見明朗,社會各方亦動員起來。我沒有水晶球,不知道疫情還會持續多久,但是疫情過後,我們必須作深入調研,檢討特區政府抗疫策略、公務員架構及應變機制、醫管局的管理及資源分配、如何加強對長者的保障等等。除了特區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立法會議員,也需要邀請內地的公共衛生專家參予研究,為了更好的香港而努力。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