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9/11/2015

要中國經濟「芝麻開門」,靠供給端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學位。他對亞洲地區的經濟極有研究,尤其對中國經濟的見解更爲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等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預警。陶博士過去於多家國際及知名的金融機構出任亞洲區經濟研究部及中國研究部主管,工作地點遍及中國、美國及日本,自1994年起獲派駐於香港任職。


    陶冬天下

    每周更新

   中國宏觀政策正在遭遇罕見的尷尬。無論是央行還是發改委,在反周期政策上做得很努力,但是效果卻不彰。經濟刺激措施連續出台,但好像是政府在唱獨角戲,幾乎得不到民間資本的回應。2010年那種政府四萬億刺激措施登高一呼,民營投資揭竿而起的情形根本見不到。刺激措施的乘數效應每況愈下,頗有強弩之末的感覺。政策搭配上也有意思。明明說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卻超穩健;明明說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卻超積極。財政政策不夠積極,是因為財政收入增長大幅下降,地方賣地收入大幅下降,年初時預算財政赤字2.3%,如果全口徑計算,今年財赤突破GDP3%的警戒線不出奇。財政政策無法發力,於是人民銀行搖身變成財政部,向政策銀行提供資金流動性,將財政政策貨幣化。然而這些依然無法讓好的企業願意貸款,無法讓銀行放心借貸。

 

  近十幾年,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基本上清一色針對需求端的,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來作逆周期調節,其中2005-07年的貨幣政策收縮、2010-2013年的四萬億和斷斷續續的房地產調整為其代表作。無可否認,需求端政策在調整消費、投資甚至出口上,為紓緩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做出了貢獻,更曾在全球金融海嘯時起到過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以凱恩斯經濟理論為基礎的需求端經濟政策,以協調經濟的總量為主,鮮有在經濟結構、經濟制度、生產力上發力的。逆周期政策雖然一時間墊高了需求,維持住較高的增長速度,不過久而久之也催生出經濟的失衡、錯位。筆者認為,在中國需求端政策已經用老,不僅政策效用遞減,呈強弩之末態,而且對結構性調整力有不逮,甚至延緩著必要的調整。

 

  凱恩斯經濟學曾經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通過需求調控為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帶來過二十多年的繁榮。不過恰恰因為僅關注總量需求,不做結構調整,最終也導致了七十年代的經濟滯漲。七十年代供應學派理論鵲起,強調通過結構性改變來提高生產率。之後的柴契爾革命、雷根革命和鄧小平改革開放,都是從供給端尋求突破,以提高生產效率為原則,為經濟帶來了一次突破性的改革,為之後三十年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中國經濟走到今天的輝煌,三次供應端政策突破功不可沒。第一次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從制度上突破了舊的計劃經濟的經營模式,釋放出巨大的制度紅利,提高了生產力。第二次是九十年代初開始的經濟特區政策,與當時的全球化生產趨勢接軌,令中國製造業出現跳躍式的發展,中國一舉成為世界加工廠。第三次是中國加入WTO,一方面中國產品湧入世界各個市場,另一方面打通了內部市場的經絡,經濟再次騰飛。這三次供給端的思想革命,帶來的是生產力的大幅提高,帶來的是經濟結構的迅速改變,帶來的是新的生產力,需求自然產生。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每一次改變都是政策激發民間資本的投資積極性,而非政府自己充當投資主體,越俎代庖地替代民間去做投資。

 

  筆者認為,中國需求端的宏觀調控已經差不多走到了盡頭。不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沒有進一步的空間擴張,而是這些政策對結構性改革、推動創新創業、提高生產力、引導新需求,根本就是緣木求魚。今天中國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政府投資項目,而是民間併發出創造性和投資激情。不是無條件維持現有的產能和產業佈局,而是清除過剩產能,誘導新的消費需求,由此帶動新的投資熱情。不是繼續國進民退,而是打破國企壟斷,打破銀行壟斷,多成就一些今天IT企業那樣的繁榮。

 

  今天中國不是沒有需求,湧向海外市場近一萬億元的購買力就是現實存在的購買力,但是目前中國所提供的產品,無論從產品品種上還是產品品質上,均與消費者所需要的不匹配,於是出現了旅遊者去日本買馬桶蓋、去韓國做整容的現象。今天中國的問題未必是總體消費不足,而是供應與新型的消費需求不匹配。而且,好的產品本身可以製造需求,蘋果的iPad就是產品製造需求的範例。

 

  今天中國民營資本也不是完全沒有投資意欲,只是製造業多數變得無利可圖,而高端服務業又多被國企所壟斷,融資困難,監管/准入嚴厲,稅負沉重。如果政府能夠在制度上、准入上放開,在稅率上、資金成本上為企業降低成本,只要企業可以賺到錢,民間投資自然會出現。

 

  需求端政策最重要的依據是維穩,維持社會穩定。其實維穩需要維持的未必是GDP增長,而是就業市場。目前中國的就業市場遠比GDP增長穩定、健康,不知維穩從何談起,畢竟現今的人口結構、農民工就業、服務業市場與十年前大不相同了。維穩思維下,過剩產能無法被摧毀,令製造業通縮不斷、劣效地方基建項目越來越多,僵屍企業、銀行的僵屍帳面繼續霸佔經濟空間,窒息新興產能、新興需求的發展。

 

  筆者相信,中國經濟要想走出目前的結構性困境,唯有求救於供應端經濟學,從制度突破、國企改革、減稅、活化小微企業、創造具有人氣的新型消費產品入手,從打破壟斷、消化過剩產能、控制財政赤字入手。要中國經濟「芝麻開門」,口訣是「供給端突破」。

 

   本文原載於今週刊,為個人意見,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