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8 08:00:00
心繫心生命輔導及教育 延續新生
訪問「心繫心」創辦人李昕時知悉了她曾連續經歷了兩段喪親之痛:先是未婚夫,後來是長期病患的媽媽,而且兩者只是相隔九個月,如此沉重的情感壓力,相信一般人都難以面對。然而她在第二個打擊來到時,因為已有經驗面對哀傷,並未因此而變得消極,反而在情感上懂得支撐著爸爸。其實最主要是她願意開放自己及尋求幫助,不過亦因此發現了本港哀傷輔導的嚴重不足。自從成立「心繫心」後,李昕同為機構的哀傷治療及心理輔導員, 而她的故事和投入的態度因而吸引了很多人成為機構支持者,展現了她富感召力的一面。
喪親後事隔五年,李昕說自己仍未完全恢復,我們不難估計任由哀傷沉澱不理、潛伏危機的個案何其多,故希望今期會為讀者帶來認真的反思。
延續新生
生與死是組成生命的過程, 有喜有悲,我們因生命到來而擁抱喜悅,卻因生命離開的哀痛過甚,使人害怕面對、不想談論,甚至失掉活著的力氣。殊不知,生與死並不是對立,而是互相緊扣,要是我們能學習好活著的價值,認識死亡的意義,就能把握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無憾,同時積極地發掘和延續逝者的精神,把他/她的生命用另一種形式傳續下去。生命的妙處,就在這裏。
避談死亡
香港人生活在傳統的社會裏,對死亡一向抱持忌諱的「三不」態度:不問、不提、不談。我們往往在面對至親離世後都表現得比較克制,又認為「白事」守孝期間不應外出、不要到朋友家做客,甚至單一地認為傷痛可以用時間沖淡,讓其自然癒合,卻不知道任由傷痛沉澱或處理不善很有機會演變成抑鬱,嚴重的可能有自殺傾向 。再說,港人的守舊還表現於其「逞強」或無謂的自尊心之上,害怕承認自己的傷痛、不想示弱,即使明知道自己有情緒需要也不敢求助。
話說回來,即使人們有意識地尋求幫助,也會因為不了解現行的服務內容以及輔導服務收費高昂而使人卻步。機構創辦人李昕回想當年面對至親離世時想尋找合適的機構卻要苦等兩個月,反映這些慈善團體或非政府機構資源相當不足,即使一些機構有提供免費輔導,可是地點和環境的不便,又或開放時間未能照顧市民需要而導致資源投入與成效不成正比。李昕認為任何階層的人都有機會需要哀傷輔導服務,但她這盤社企生意除了面對著其他團體的不解外,當知道哀傷輔導需要收費便「落閘」拒絕,令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營運變得雪上加霜。
哀傷輔導
機構成立兩年,李昕坦言目前為止只接了30多宗個案,比較活躍的只有幾位而已。機構雖以哀傷輔導及推廣生命教育為主, 但暫時工作主要傾向教育範疇。對於治療哀傷,李昕指輔導主要分「硬件」和「軟件」,前者包括協助其處理家人後事安排;後者則針對哀傷帶來的實際困擾如經濟、情緒壓力,然後作具體建議如職業介紹和舉辦聚會,為其安頓生活之餘亦可藉聚會抒發感受和互相支持。李昕說會以過來人的身份予以一份同理心,明白其感受並分享自己的經歷,幫助發掘先人留下來未圓的心願,以繼承的動力成為生活的目標,繼續往前走。
義工們組成「心繫心魔髮師隊」,學習了多堂剪髮課堂,首次來到松柏國際護老院為20多位長者義剪。李昕認為就算長者已臨人生最後階段,也可保持美好儀容。
至於探訪和教育工作方面得以運行,李昕大讚義工們佔很重要的角色,更稱呼他們是「義工敢死隊」。他們主要做各類型的探訪,組成音樂、魔術、剪髮團隊,深入到醫院的臨終病房、老人院等,在看似死寂的環境中為病人和長者表演和互動,帶來歡樂。而探訪的形式只是親近他們的橋樑,活動著重在聊天中滲入有關死亡話題:就算步向死亡,也不代表只剩絕望,他們也可有享受生命中的尊嚴和感受快樂的權利。去年年尾,李昕還率領義工到澳門鏡湖醫院安寧中心交流,散播教育的種子。未來更計劃擴闊服務內容如提供按摩、教授坐式太極和大笑瑜珈等,發展更多助人途徑。
多樣的生命教育
長者是一個已經走入暮年的群體,而本地較多的生死教育都集中在他們的後事安排,但李昕卻反其道而行,把所謂「教育」著眼於對生命的讚賞。機構推行的「生命回顧」計劃,與另一機構「耆妙人生」合作並讓受訓練的義工與長者交流,透過回顧他們生命中的成就讚揚其付出和努力,又或鼓勵他們學習新事物,展現個人價值和積極面對餘下的歲月。此外,李昕還積極以生動、生活化的方式向年輕人、中年人推廣生死。機構推廣的「好生好死」文化之中的「死」不單指「善終」,還指對死亡的態度,如生命有限、死亡難逃,我們更應從有限中活得無悔。
「與死亡有個約會」的工作坊上,參加者輪流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安慰同為參加者卻喪親不久的女士,學習說出傷痛及以同理心的角度理解喪親家屬。
「心繫心音樂隊」來到靈實寧養院演奏音樂,扭轉外界認定臨終病房的死寂、了無生氣,為病人與家屬帶來歡樂的氣氛。
關於「死亡禁忌」,機構早年曾舉辦過一個工作坊,名為「與死亡有個約會」,利用戲劇的形式讓參加者與象徵死亡的「空椅」展開對話和聯想,又或用藝術的表達手法如畫畫、寫詩和歌曲等刺激大家多講對死亡的想法,鼓勵大家延闊討論空間。他們又大膽推廣「後事DIY」活動,讓人們為自己寫好遺囑做生前葬禮,大家也不妨一試讓家人知道自己的願望。 另外,機構將在4月1至7日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彩虹心願作品展覽暨籌款」活動,以藝術方式呈現哀傷和生死的主題,請大家密切留意。
最終目的
李昕笑說:「當社會不再忌諱談論死亡,甚至把它當成家常便飯的討論話題便已足夠。」 她希望港人更容易接受哀傷輔導,勇敢面對自己的情感需要,並能想起「心繫心」的幫助。其實只要討論增闊,我們才有改善及前瞻的空間,令生命這個過程不止生還有死,從而變得完整。
心繫心生命輔導及教育服務有限公司簡介:
機構為喪親的個人或家庭提供哀傷輔導服務,支援及陪伴喪親人士,讓其抒解哀傷、重拾信心;同時專注推廣生命教育,擴闊社會對生死的討論。
摘錄自PMM Media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