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14

《200年日本史》包羅萬象的日本史入門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很少讀一本500多頁的講日本歷史的書,讀得那麼津津有味。也許因為我們在日本旅遊時、在接受日本文化產品時,對日本這個國家、那裏的社會的獨特性深感興趣,也許是二次大戰留下的日本與亞洲民族的糾葛,中國、韓國對二戰歷史的記憶不斷被翻出來,日本在國際戰略上與美國的聯繫及與中國的爭拗不斷,都使我們對日本這個被認為亞洲最文明也最歐化的國家十分好奇。香港人去泰國旅遊的更多,但我們對泰國文化卻不那麼感興趣。日本真是一個獨特的國家。

 

最好的近現代日本通史論著

 

  《200年日本史》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實際上是2006年出版、已成為美國經典日本史教科書的2013年增訂本。作者是哈佛大學日本研究權威安德魯.戈登(Andrew Gordon)教授。原名是《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現在,第三版》(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The Third Edition)。中文大學在2006年翻譯出版第一版,現在是根據作者的增訂新版所出的中文增訂版。

 

  《200年日本史》的內容是透過世界史的眼光縷述日本自德川幕府時代到今天的發展,強調日本的近代化是整個世界現代化的一部分,所謂的日本特殊論,只有一定限度的意義,當現代性及富裕成為全球主題時,日本其實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變數。本書2006年初版,即成為各大學最受歡迎的教科書與通識讀物。增訂版增補大量內容。被譽為「迄今為止最好的近現代日本通史論著」。

 

  《200年日本史》的譯者,是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李朝津。

 

  他在譯者序中說:日本近代歷史是個爭論性甚大的議題,我們通常接觸到的,多半是日本與周邊國家有關歷史的爭議,這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日本國內有關歷史的爭論自明治維新以來就綿延不斷。到二戰結束後,歷史問題更一發不可收拾,從明治維新到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以及慰安婦,各種問題都無法取得共識。

 

  本書作者戈登教授以美國人的不同角度去觀察有關日本歷史的爭議。雖是外國人,但美國在東亞,是歷史脈動的一部分,而美國的東亞研究在戰後更發展迅速,這本書的許多觀點,其實是美國的日本研究的成績展示。

 

  日本和美國,曾流行「日本人論」或「日本獨特性論」,意指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數千年來與外國往來不多,形成日本民族的獨特性。戈登教授否定這種看法。他認為日本近代發展處處與世界史連接,日本近代化是世界近代化的一部分。

 

日本文化的入門書

 

  這本書對不了解日本現代歷史的人,提供了包羅萬象的入門,而且透過活潑生動的描述,細緻反映日本人在過去200年生活層面的各個方面,它不是一部高深晦澀的學術性讀物,而是值得推介的大眾讀物。

 

  戈登教授在《200年日本史》說,日本人民過去200年的經驗是個令人驚嘆的故事,而本書以此為重點,開始於德川幕府統治的後期,時為1800年前後,終結於21世紀最新狀態。

 

  200年間,英國工業革命急劇改變全球經濟和軍事力量,法國和其他地方的革命產生現代國家,推動連串新觀念,為人類爭取正義和機會,在世界上發展出各種全新的統治形式。本書第一部分便是檢討各種全球變遷如何匯聚於日本,日本幕府統治亦面臨高漲的政治和社會危機。

 

  第二部分,寫日本近代革命及19世紀末的驚人變遷。這時期就是明治天皇1868年即位後的明治時代,日本迅速由半殖民地變成帝國主義強權的一員,其成就令人吃驚。第三部分敘述日本的帝國主義時代,即從1905年日本一躍成為強國之一,終於在第二次大戰中經歷生靈塗炭慘劇。最後一部分則探討日本的戰後歷史,以及今天日本人民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當然,這也是世界問題的一部分。

 

日本成中國的鏡像

 

  這本書的第一版在2008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了簡體字版,書名叫;《日本的起起落落》,引起大陸知識界的討論,有人提出:一個美國歷史學者撰寫的日本史對中國讀者有甚麼意義?作為歷史學家的戈登說我們有責任思考和瞭解彼此的歷史,而作為普通讀者的我們,也許僅僅把它看作了中國自我的一個鏡像,通過日本的歷史經驗滿足好奇心的同時也能反觀自身。

 

  有一位署名「冷戰老手」的讀者,幾年前在大陸網頁發表過一篇《日本的起起落落》的書評。

 

  書評從日本如何在二戰後成功轉型,而反觀中國。戰後日本被美軍託管的歲月,是一場因禍得福的命運垂青,從一個以天皇為至尊的神道國家,在世俗化的轉捩中健康而徹底實現了憲政。戰敗,成為一個民族獲得救贖的開端。在黑澤明回憶錄《蛤蟆的油》裏面,極度苛刻保守的電影審查制度,在戰後成為過眼雲煙,這是民主化給日本帶來的劇變,而整個大眾社會,也在各行各業的諸多細流中變遷。 

 

  美國對日本的佔領策略的最大特點是非軍事化和民主化,美軍司令部1945年10月宣佈第一波改造運動,「保證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自由,工人及農民亦有權利組織自己的團體。」天皇只是「國家及人民統一的象徵」,是一種對傳統的敬畏。最高司令部還抑制了財閥企業的勢力,進行土地改革,教育改革,義務教育延至初中,大學教育空前發展降低了入學門檻,工會如雨後春筍成立,女性的廣受教育以及大量湧入職場使得女權意識抬頭,各類政治團體活動頻繁。戈登教授獨創「帝國民主主義」一詞以定義這個時代。

 

  日本曾有過「託管」,中國曾有過「租界」,許多人說那是充滿國仇家恨的舊社會,但是,正如託管給日本強制帶來了一個契機,近代中國的報業,也是躲在租界下萌發、茁壯起來的,滿清政府被西方法律阻擋在租界門口,於是言論得到了保護。日本民主化,對比中國社會在政治陰影未散的守舊觀念下,八十年代仍然對抗西方「糜爛」生活方式,極有意思。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

作者:安德魯.戈登

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