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2018

對自己故鄉描寫得如此刻薄,恐怕只有他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8月11日,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Sir VS Naipaul)在倫敦家中去世,享年85歲。他的妻子發聲明說,奈波爾一生勤奮,創造力驚人,「他所取得的成就卓越不凡」。

 

  奈波爾祖籍印度,1932年出生於英國殖民地、中美洲島國千里達(Trinidad)。他獲獎學金赴牛津大學攻讀英語文學,後來在英國定居,但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旅行。奈波爾為英國當代三大移民作家之一,其他兩人一位是去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裔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另一也是印度裔作家,是因為寫《魔鬼詩篇》而遭伊朗宗教領袖霍米尼下達全球追殺令的的魯西迪(Salman Rushdie)。這三人被認為是英國當代文化成就的支柱。

 

  奈波爾的作品以小說和遊記居多,《紐約時報》書評曾稱讚他為「世界作家、語言大師、眼光獨到的小說奇才。」他的小說作品《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大河灣》被列入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一。旅遊文學「印度三部曲」—《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及《印度:百萬叛亂的今天》是他在遊記方面的最著名作品。

 

  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評審團的評語指:「在奈波爾的作品中,深刻而整合的敘事與坦直客觀的審視,讓我們看到被隱瞞的真相。」「他是文學的旅行人,他真正的家永遠只在個人深處,在他那不可模仿的聲音中」。

 

  但外界對奈波爾的評價相當兩極 —既有人激賞他是後殖民文學旗手、關懷人類的苦難困厄,亦有人譴責他是蔑視第三世界的種族主義者。何以這位偉大作家會一直受爭議? 

 

  奈波爾祖籍印度和出生地千里達,這兩個地方都是前英國殖民地。在這兩地脫離殖民地獨立之後奈波爾去旅遊,他對這兩個後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和社會,卻有幾乎不近人情的批評與挑剔。1964 年,他首部印度遊記《幽黯國度》,對位於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他的家鄉,形容當地貧困不堪,「叫人渾身不自在」,訪問過程「徒勞無益」,是「一次無端的自虐行為」。指當地人「到處便溺,通常是在火車路軌旁便溺,但也會在海灘便溺;他們在山頭便溺;他們在河邊便溺;他們在街上便溺;他們從不找地方遮掩。」他的書寫惹怒很多印度「同胞」,也有人指他為殖民地辯護,抨擊他是種族主義者。

 

  面對種種批評,奈波爾態度不變,在 1981年撰寫遊記《在信徒的國度:伊斯蘭世界之旅》,將矛頭指向伊斯蘭教,2010年出版遊記《非洲的面膜》 又把矛頭指向非洲。有學者批評奈波爾「以英國殖民主義的惡毒眼光」觀察世界,滿口「歐洲殖民主義的陳詞濫調」;但有批評家認為,奈波爾對第三世界毫無保留的尖酸描寫,是直書當地實況,拒絕浪漫化的表現。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 Pamuk)認為,他是「更人性化」地看待第三世界人民,而非一味把他們看待成受害者。

 

  有人指,奈波爾在殖民地出生,來到英國後卻當上了西方文明的辯護者。後殖民理論大師薩伊德(Edward Said)說,奈波爾非常有意識地為西方擔任「證人」,以指控非西方世界。但細看他的作品,他對後殖民地的抨擊,實出自恨鐵不成鋼的思想和心態。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