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2013

天價藝術品是怎樣煉成的?

  • 費吉

    費吉

    中國文史哲學士,收藏家,古董商,英國戴維德基金會(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牛津亞殊慕蓮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導賞員,足跡遍及外國及香港拍賣場、博物館。國內宋代窰址考察團顧問,對宋瓷硏究獨具心得。曾師從已故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現時為多個國內外私人收藏機構顧問,以及《古玩裏的金錢世界》作者。

    古董投資秘笈

    逢周二更新

  收藏家購買藝術品的動機,正常來說離不開這三種:一、真心喜愛,據為己有;二、炫富;三、投資或投機。

 

  一些泥土,一些油彩,一些合金或一些墨和水,經過匠師或畫家們的藝術加工之後,一些死物便被注入了新生命,承載了藝術家的思想和感情。這些藝術品以不同的型態出現,為這個醜陋的世界增添一份美感。

 

  一件藝術品如何釐定市場價值呢?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罕有程度、完美程度和名氣都是重要指標。一塊石頭或一塊玉,沒有經過雕刻家的藝術加工,它只是一塊石頭或一塊玉, 經過雕刻家將它們的面貌改變之後,一件死物就會充滿內涵,擁有自己的新生命,由此而成為一件藝術品。

 

  以一件宋代汝窰天青釉葵花洗為例,它的歷史價值(距今約一千年)、藝術價值(精緻)、罕有程度(全世界的汝窰器不超過一百件)、完美程度(全美)、名氣,亦即是它的收藏歷史/來源provenance(宋宮廷所用,由1930s-1970s由艾弗瑞 克拉克夫人所藏,1937年開始不下十多次出現於展覽、展覽目錄和書刋,後由日本古董商「龍泉堂」經手於1976年賣給一位日本私人收藏家,經過差不多40年,直至2012年才再在市場出現)。此「洗」名氣之大,當然令到全世界的宋瓷收藏家矚目,更令到有財力的收藏家蠢蠢欲動。

 

宋代汝窰天青釉葵花洗

 

  蘇富比將這件直徑13.5 cm的稀世之寶估值為港幣60,000,000-80,000,000,它的最終市場價格一億二千多萬是由多於一個有份投標(bid)的人士和最後出價的投標者(bidder)决定。換言之,蘇富比只提供一個參考價,並不能決定它的最終價格。

 

  因此,藝術品市場主要是一個「買家市場」(buyer market)。真正買家願意付出而藉以成功購入的價錢就是該藝術品的市場價值。

 

  以上是針對拍賣市場而言。私人買賣的市場又是如何釐定一件藝術品、文物的價錢?

 

  第一,我認為主要是看「人求貨」還是「貨求人」。當「人求貨」的情況出現,亦即是大量收藏家、行家和投資者追求同一類貨色,價格當然被扯高;反之,如貨品乏人問津,亦即是不受收藏家、行家和投資者歡迎,該類貨色的價錢只會跌,不會升。「人求貨」其中之一最佳例子是張大千、齊白石、林風眠和吳冠中的畫作。最近十多二十年,幾位畫壇大師的作品價格,只升不跌。

 

  第二個因素,是看藝術品的精緻和稀有程度。精緻和稀有的藝術品的市場價格長期高企。雖然有一些精緻和稀有的藝術品最近十年八年受到市場冷落,但它們的價格不由買家左右,而是由識貨的古董商控制。最近十多年,古玉市場受到一級仿製品衝擊,幾乎全線崩潰。一般收藏家以為是執便宜貨的好時機,但惜貨如金的古董商,除了不會割價求售,還不斷提價。他們的信念是市場充斥著大量一級仿製品,真品百中無一,不善價而沽,更待何時?

 

  或有讀者會問:「你不是說藝術品市場主要是一個『買家市場』」嗎?我的答覆是: 藝術品的價格並不會受到簡單的「供求關係」所影響,在特殊情況下,價格並不由買家主導,而是出現一個賣家與買家角力的情況。

 

  藝術品無疑是奢侈品,但與其他奢侈品最主要的不同,是它們的供應沒有保證,而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unique),亦沒有代替品。在這種情況下,賣家(古董商)就可以如俗語所說「吊高嚟賣」。藝術品與其他奢侈品第二樣不同的地方是它們通常是愈放愈值錢,不像其他奢侈品會受到折舊、款式過時等等因素而影響價格。

 

Rothko’s 《White Center》

 

  天價藝術品的出現,除了他們本身的藝術價值(artistic value)、藝術家的名氣,還有藝術品本身的名氣。名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藝術家本身的名氣,另一種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品的「收藏歷史/來源」(provenance)。譬如說,某名畫曾經是某世界級名人的藏品,當它再在市場出現時,必然會引起哄動,從而將價格搶高。近代抽象畫家Mark Rothko 的《White Center》, 是洛克菲勒(Rockefeller)家族於1960以低於美金一萬元購入,經過半世紀,此幅被收藏界稱為「Rockefeller Rothko」的《White Center》於2007年在紐約蘇冨比以72,840,000美元拍出。「收藏歷史/來源」(provenance)大大地為一件藝術品添加市場價值,從此一作品可見一斑。

 

  第三個因素是拍賣行一流的推廣活動。一件天價藝術品的宣傳、推廣活動包括撰寫藝術評論、製作精美的目錄、策劃一級的預展、拍賣場地等等;但不可忽略的一環,就是拍賣官控制拍賣現場競投氣氛的一流技巧。這亦可解釋到天價藝術品絕大部分都是在拍賣會成交的原因。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香港好去處推出小紅書版!立即追蹤@通仔GoGoGo 以獲取最新情報!►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21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Comment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英華發表於 2013-10-24 08:29 PM
  • #22
  • 圓明園獸首根本就是凊朝外國工匠設計的皇家觀賞玩具, 膚淺文化的俗人才落曡吹墟!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3-7-13 11:54 PM
  • #21
  • 回覆 #20 ET


    圓明園獸首根本就是拍賣行嘅噱頭,亦只有大陸佬才能落曡。

    件件都話國寶,何來那麼多國寳。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ET發表於 2013-7-13 02:56 PM
  • #20
  • 八國聯軍搶了這麼多東西,全都可能會被標籤為「國寶」,買得幾多?尤其如果被抬價得太厲害何必買,不值呢。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Aiba_jun_nino發表於 2013-7-11 10:49 PM
  • #17
  • Shulin咁好介紹,如果下次再次重演,必定跑去看一看Red,讓自己反思藝術與生命價值。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細東發表於 2013-7-11 01:19 PM
  • #16
  • 下次你開個topic講下圓明園的十二獸首既故仔丫~我想聽^^

  • 引用 #10 費吉(作者) 發表於 2013-7-10 04:31 PM

    回覆 Mayltang 兩大拍賣行能屹立超過一百年而不倒,當然與它們的一流推廣手法有關。圓明園的十二獸首是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3-7-10 11:57 PM
  • #14
  • 回覆 #12 Shulin


    Pace Gallery是Mark Rothko的代理畫廊,所以我以為你在那裏或在兩大拍賣行看到他的畫。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hulin發表於 2013-7-10 10:44 PM
  • #13
  • Red 在六月底剛做完,我則是在年多前看的,實在很精彩,筆者有機會不妨一看。這裡文化導遊一欄有這樣的介紹:「正是要引領觀眾反思藝術與生命的價值。透過Mark Rothko這位20世紀美國抽象表現派著名畫家創作壁畫作品《紅》的過程,帶出種種值得深思問題;藝術和商業的角力、年輕對年老的衝擊、生存及死亡的意義等。」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hulin發表於 2013-7-10 10:37 PM
  • #12
  • 回覆 #7 費吉(作者)


    抱歉,可能是我寫得不清楚,年前的意思是多年前,所以當然不認識 pace gallery,遑論去拍賣行,哈哈!不過去每個大城市就一定去當代藝術博物館,紐約也不例外。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3-7-10 04:31 PM
  • #10
  • 回覆 #8 Mayltang


    兩大拍賣行能屹立超過一百年而不倒,當然與它們的一流推廣手法有關。圓明園的十二獸首是義大利人所造,跟葡萄牙人造的「紅衣大炮」一樣,都是外國貨。甚麽「國寶」,簡直就是就是天下間的大笑話。。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亞扁媽媽發表於 2013-7-10 04:05 PM
  • #9
  • 《White Center》令我摸不著頭腦??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Mayltang發表於 2013-7-10 03:15 PM
  • #8
  • 我很佩服拍賣行的抬價策略。例如那十二獸首只是圓明園噴水池噴水口的裝飾,雖很別致,但皇家之物那一樣不是美輪美奐的。拍賣行一聲「國寶」,立即引動愛國人士用億元一件購回中國。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3-7-10 11:35 AM
  • #7
  • 回覆 #6 Shulin


    是不是在Pace Gallery看到Mark Rothko 的畫,還是在拍賣行?

    “Red”我未看過。只得兩個演員但可以演兩小時,對白一定十分精彩。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Shulin發表於 2013-7-10 08:26 AM
  • #6
  • 我年前在紐約親眼見過 Mark Rothko 的畫,由於畫幅很大,現場看是很震撼的,遺憾的是當時對藝術品仍然無知(看畫純粹是個人欣賞),實在是有眼不識泰山。香港話劇團公演過幾次的話劇 Red 就是圍繞這位畫家的事蹟,雖然全劇兩小時只有兩個演員,但十分精彩!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3-7-10 12:04 AM
  • #5
  • 回覆 #4 黑心大帝


    有人明白,有人不明白一幅畫為甚麼那麽值錢,這是一定的。有時,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並不一定成正比。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黑心大帝發表於 2013-7-9 11:11 PM
  • #4
  • 天價的藝術只會給人吹噓,沒太多人會明白、知道天價的價值,只要有知名人士說這藝術是天價的價值,又有誰質疑呢?!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費吉(作者)發表於 2013-7-9 11:09 PM
  • #3
  • 回覆 #2 Guardian


    宋代汝窰葵花洗我能理解為甚麼這麼貴。Rothko嘅 "White Center"拍出7千多萬美元 ,我看完全是因為它是“Rockefeller Rothko”。Rothko的"Untitled No. 17"曾被估值22,000,000美金,最終以33,682,500美金拍出(包括佣金),跟“Rockefeller Rothko”的價錢還是相差很遠,可見「收藏歷史/來源」(provenance)影響價格之大。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The Craft of Time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