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014
躲在街市的鍵盤戰士 本土菜乾蝦米名揚FB
「Made in Hong Kong」香港製造這四字,還在多少食品上找得到?當中國製造不斷涌入之時,一家街市小店堅持賣香港人雙手做出來的食材,九龍醬園的百日盆鹽、元朗古洞菜乾、大澳漁民日曬鱆魚乾……難得仍存在的老香港人情風味,樣樣彌足珍貴。還視香港是片福地的Alan,曾在報章任職多年飲食記者和編輯,味蕾早被寵壞,2012年創業,在兩個街市分別租下小檔,選200多款高質素本土乾貨,又用他的文字功力,在Facebook撰文紀錄本土珍饈百味的故事,吸引一眾講究的中產,特意走到濕漉漉街市掃貨,讓他的小店月做10萬元生意。
「新界人曬菜乾,規模小,很細緻,洗淨蒸好吊起曬乾,乾淨沒沙泥。真正經日曬風乾,滲出如靚梅菜的甜香。只有豐收才曬製,好季出正菜,曬成乾品,再浸水即顯現靚菜本色,既香甜,也無渣。」他是這樣說故事的。如此細緻的描述,不是廣告寫手刻意雕琢,而是開店前,Alan逐家醬油園、水上人家扣門,親身瞭解製作過程,再用鍵盤記錄,希望留住快將消失的本土味道,他店子現時有240多款本地乾貨。「香港有很多傳統家庭産業慢慢沒落,不是品質問題,而是後生一代受廣告影響太大,只知道大品牌,根本無機會接觸有心的老字號,認爲早輩的東西形象老套,味道差,又說豉油會致癌甚麼的,那爲何法國、意大利的腌製食品就變得有益?本土的就老套無益?本土產業經常被輕視,我希望做到有人買,就可以令傳統真正保存下來。」同時他又會搜羅小量日韓貨,讓客人有更多選擇。
走進荃灣街市,Alan正忙著,「有菜乾嗎?」一個OL問,「有皮蛋嗎?」這個主婦又問,生意似乎很旺,匆忙回應過人客後,轉過頭來說︰「農曆新年過後,慢慢踏入淡季,希望今年風浪不要太大,可以守得住。」
經歷兩次創業生敗
2012年10月Alan投資22萬元創業,同時進駐荃灣和北角街市,現時兩家店加起來,每月營業額約10萬元,他嘆謂傳統街市愈來愈冷清,目前收入不算多,僅僅收支平衡。創業難,守業更難,這已是他第三次創業。
Alan於1995入行傳媒,第一份工是娛樂版狗仔隊,「狗仔隊就像是私家偵探,要不斷查人家的私隱,但我個人性格根本不八卦,查人私隱更加不能接受。」于是不出十天,他逃去無踪。後來轉到現已結業的《天天日報》做副刊飲食版記者,他的嘴刁性格就在那時練成,最高紀錄一天吃5餐,餐餐盛宴,「很多東西大厨煮了都不想浪費,統統吃掉,吃得胃口也變大,一日吃了幾餐,回家還拿出一公升雪糕來吃。」172公分高的他,半年間暴脹至200磅。
在不同報章做了4年記者後,他當上副刊編輯,後因人事變動辭職。離職前他已升至副主任級,人工2.5萬元,離職後樂得清閑,不時相約朋友聚舊,「跟個中學朋友閑聊,他家人在街市開菜檔,生意做得不錯,激發我心想不如創業賣有機菜?」記者都是行動派,他跟朋友二人合共投資20萬元,以每月兩萬多元租下天后流星街一個地鋪,賣有機蔬果。「那時剛剛流行有機菜,不少飲食版記者都來採訪,開業一年多有超過20個報道。」一家小菜檔瞬間變得火紅,月做30萬元生意。
話雖是認識多年的中學友好,大家的經營方針郤是南轅北轍,生意做了兩年多,二人始終無辦法妥協,拆夥收場,「那時我不甘心品牌落入他手,寧願要品牌,不要鋪。」他花約6萬元買下店子的名字,店鋪由朋友繼續經營,「現在回想,其實損失好大,始終店鋪還有現金。」
一分錢也沒帶走,只手執一個店名,他跟銀行貸款10萬元,再找7位朋友合資,到灣仔街市附近的地鋪東山再起。合共投資38萬元,每月租金3萬元,為保障7個股東朋友的利益,他把小菜檔註冊成有限公司;為省成本,訂貨、開檔,他一腳踢。結果租金昂貴,加上位置不佳影響生意額,300幾款貨品大部分又是新鮮蔬果,損耗大,不出兩年,蝕掉至少50萬元,「某段時間真的太窮,發夢自己回到報館工作,起碼收入穩定。」勉強支了4年租約,人生第二次創業慘淡收場。
偏愛本地良心品牌
銀行積蓄全燒光,他仍沒有放棄念頭,「得知有傳媒行家在市政街市創業,收入不錯,可以維持生活。」再次到銀行借貸10萬元,加上哥哥資助的12萬元,2012年10月Alan再一次創業。
汲取前兩次失敗經驗,他不敢再找朋友合夥,爲限制風險,選貨也從不易變壞的乾貨著手,並且進駐租金較地鋪便宜一大截的市政街市。Alan同時租下北角和荃灣街市兩個單位,每月租金也不過8,300元,「市政街市租金低,加上即使有租約,倘若經營不善,也可要求退租。」
憑過往做記者的靈敏嗅覺,四出覓食,Alan逐家本地醬油園扣門,搜羅本地快將消失的美食,有漁民捕捉生曬的鱆魚乾、用兩年時間才能煉成的盆曬生抽、本地家庭蜂場蜜糖……這些東西今天都難以在超市找到,「時代引誘品牌棄守傳統,只要大量製造,做到出名,就可賺錢,但質素一定差,傳統口味也會失去。九龍醬園老闆大可賣掉生意,下半生必定無憂,但他依然堅持。」
Alan將眼所見,鼻子所聞,一切跟香港傳統美食有關的,在店子開業時,同步寫在Facebook專頁上,又讓網民即時於專頁下單訂貨,每每新帖子一出,便有過百人Like,並爭相下單,店子約兩成的生意額,都是來自Facebook。可是Facebook的熱鬧,更見街市的冷清,「每年9月至2月是店子生意最旺的時間,有中產辦年貨,一次過買5,000多元貨,一家店一日便有近1萬元生意,但平日街市基本上水盡鵝飛,最差的時候一日只有數百元生意額。」他形容這是一門「好天斬埋落雨柴」的生意,望能捱得過今年的下雨天。
每周一蹺
創蹺人:Alan Leung
創蹺時間:2012年10月
總投資金額:約22萬
Facebook頁名:金飯碗
成效:
◎吸引數百熟客,經常光顧,每月營業額約10萬元
◎堅持賣本地貨,本地生產商除供貨超市外,也願意持續供貨
致勝關鍵:
◎超過240款本地貨,有品質保證,同類貨品銷售點不多,競爭不大
◎落戶租金較地鋪便宜一大截的街市鋪,租金合共8,300元,大大減低創業成本
◎乾貨保存期較長,減低消耗成本
◎利用Facebook宣傳,讓消費者接觸最新消息,也容許他們在Facebook落單,吸引消費者購物
轉載自《iMONEY 智富雜誌》。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