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4
設計師舊袍新造 保衛傳統時裝
旗袍不只是《花樣年華》年代的張曼玉可以穿,中國服飾元素近年在國際時裝界偶有滲入,大受時裝客歡迎。現年30歲的本地時裝設計師林春菊(Janko)早就對中國傳統服飾情有獨鍾,她花整整一年,帶著自己設計的旗袍、拖著旅行箱,穿梭香港及外地的跳蚤市場,測試市場反應,吸引不少捧場客,唯一缺點是:「客人想試身,只可以去附近廁所試。」
今年5月她與友人在PMQ合租單位,建立品牌,以中國、環保、工藝三大元素設計中式服飾,堅持用靚料、少量生產的她說,開業初期已達收支平衡,雖然未有人工落袋,但已儲下不少回頭客,她希望愈來愈多人接受中服潮著。
圓領、斜襟等中式服裝的特色,原來背後盛載住中國傳統哲學,「斜襟代表做人要有胸襟,圓領而下擺呈方代表天圓地方,背部連合兩幅布的一條線,有道取中正的意思。」
在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畢業後,林春菊曾在電視台工作,從古裝劇到香港小姐的服飾,她都曾經參與其中,其中《蒲松齡》最為難忘,根據角色時代背景和性格設計服飾,不時要翻閱時裝歷史,積累不少經驗。兩年後她離開電視台,為不同品牌設計時裝,但總覺得不適合自己。「由設計到出貨的時間太趕,每季追趕潮流,為下一季絞盡腦汁,而且太多設計師做時裝,競爭太大。」
度身訂造時尚配襯
離開主流市場,林春菊向興趣進發,將中式服飾時裝化,機緣巧合下,她獲一間布廠送贈大批牛仔布,於是想出設計牛仔旗袍,配上蕾絲、小披肩、洗水效果、畫花、立體裝飾等製成現代旗袍,踏上時裝騷的舞臺。
為了測試市場反應,她在開店前花了一年,穿梭本港及海外的跳蚤市場,發現中式服飾有不少捧場客。「市面的都很傳統,有些人想潮著中服,卻找不到合適的款,亦不是每個人懂得改衫。」
她喜歡度身訂造要等待的感覺,也喜歡中式服飾的工藝,所以專誠向老師傅學藝,包括學整花鈕。「我仍然在上堂學習,技術未足以做貨,雖然有師傅和工廠版房做生產,但我都要自己學識。在香港讀時裝設計只有西方服飾的歷史和技術,例如亞洲人和西方人的體形比例公式等,卻沒有教授中式服飾的背景歷史,其實中服是沒有紙樣的,客人的呎吋靠師傅用一條線,直接在布料彈上粉末作裁剪,所以每件衫都是獨一無二。」
她認為不同年代的中式服飾,領口設計、旗袍的分叉高低等都各有潮流,並非千遍一律。改良設計不代表要背棄傳統,她在保留中式元素和傳統工藝的同時,在設計上也花不少心思,例如將中式服飾的企領領口設計得寬點、低點,以免太貼頸而不舒服;配襯也要符合時裝元素,「全套中式衫出街是不可能的,我會教客人如何配襯,旗袍襯Legging配一對靴,或者上身袍服襯條腰帶,穿牛仔褲都很好看。」
現貨價格相對較低
今年5月她與兩位友人合資在PMQ開店,各自售賣自己設計的產品,平均攤分近兩萬元連電費的月租,減輕經營負擔,而最大開支是生產成本,「因為每款只造一件,布料用真絲,牛仔布經過不同形式洗水,所以買料和生產成本特別高,為讓更多人接受中式服飾,價格又不能定得太高。」
林春菊深明現時市場難以全然接受度身訂造,所以店舖有現貨出售,售價由960元的上袍至逾3,000元的旗袍都有,客人亦修改現貨,而度身訂造由數千元至逾萬元不等,「如果只是度身訂造就食穀種,一個月賣不出兩件。」她希望以價格相對低的上袍吸引新客人對中式服飾產生興趣,故上袍利潤維持在一成左右。
現時林春菊每月平均可賣出約20件服裝,她對成績相當滿意,並儲下不少回頭客。「大多是有經濟基礎,對舊事物有興趣的女性,大約是30多至40多歲,她們也特別耐心聽我講解。」店舖在開業初期已達收支平衡,但她為自己定下的一萬元工資仍未落過袋,「首兩個月主要賣之前造的旗袍,賺到少少錢,又全部用在下一批生產,起碼都6位數字,盤數我都未識計,現在一步一步學習中。」
每日一蹺
創蹺人:新裝如初
創蹺時間:今年5月
致勝關鍵:
●中式服裝加入時裝元素
●保存傳統手造工藝,文化得以傳承
●不選用平價布料,不大量生產
●與友人合租攤分成本
成效:
●開業首兩個月達收支平衡
●營業額半年上升近兩成
轉載自《iMONEY 智富雜誌》
Source: 《iMONEY 智富雜誌》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