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2020
香港的當務之急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最近公布,2月至4月經季節性調整失業率為5.2%,創逾10年新高,就業不足率3.1%,為超過15年來的高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繼續廣泛影響經濟活動,勞工市場進一步急劇惡化,2月至4月總就業人數和勞動人口均創有紀錄以來最大的按年跌幅。
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合計的失業率急升至9%,創逾15年新高;就業不足率則急升至5.9%,為有紀錄以來的最高位。羅致光更預料勞工市場短期內將繼續面對巨大壓力,為保持經濟活力,政府已推出歷來最大規模的紓困措施,包括一系列保就業和創職位的措施。
香港的失業率急升,大可預見明年的經濟前景仍然不明朗,主要經濟體增長估計進一步減慢,影響本港的出口表現,加上中美貿易談判尚有分歧,經貿關係仍有波動。另一方面,目前香港的抗爭活動持續,令到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經營環境雪上加霜,難免會削弱外國投資者及本港市民對香港經濟的信心,令勞工市場面對更大的壓力。
其實政治與經濟,兩者互為因果,息息相關。由於政治與經濟,密不可分,所以才有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因為政治影響經濟,因此便有權力經濟學、公共經濟學等論述。西方早期的經濟學著作,大都以政治經濟學命名,直至19世紀末開始,「政治」二字才被刪掉,著作以純經濟學命名。
就政治與經濟的關係而言,政治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政治本身更會深度介入其中。已故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曾指出:「沒有穩定的政治局面以及合理和現實的政治領導,那就不可能談到經濟發展。」但反之亦然。一旦經濟陷入困境,政治局面也難期望趨於穩定。
回想起港澳辦常務副主任張曉明較早時在特區政府舉辦的《基本法》頒布30周年網上研討會致辭時表示:「香港的主要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困擾基層民眾的住房、就業等民生問題,或者利益階層固化、年輕人向上流動困難等社會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其集中體現是,在建設一個甚麼樣的香港這個根本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甚至對立。」
這段話是將政治與經濟分開,認為香港的問題只是政治問題,與經濟無關。可惜這樣的觀點其實並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思維邏輯。無論是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以至鄧小平,一向都主張:「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建基於政治根源於經濟,由經濟決定﹔必須在經濟基礎上認識政治,政治不是離開經濟而孤立存在,一定的政治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產生,並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所制約。
再說,「共產黨」這個名稱,所謂「共產」,就是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在政治生活處於何種地位、發生何種作用、對社會政治進程產生何種影響,歸根結底是由他們的經濟地位決定,所以政治關係一般總是與經濟關係相適應。雖然從現象看好像是政治主導經濟,但實質是經濟主導政治。可見搞好香港,不見得一條港區國安法就是萬應靈丹,認真對待香港的百業蕭條和民生問題,更是當務之急。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