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2016
發展助就業 基層同受惠
上周提及今年公布的財政預算案超乎預期;即時筆者在過去5年的預算案「零蛋」分數,但今年卻能夠為予預算案打出80分。雖然,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後,有人批評今年是對基層關顧不足。但其實若能全觀地看,、就會明白對基層最佳的支援,肯定是創造就業。因為有工返就有人工收,就能自食其力又可以盡量支援年老父母,又創造稅收,幫助扶貧。
旅遊業不但是香港經濟支柱,更有不少基層市民賴以為生的工作崗位。
重修旅遊業 基層飯碗才有保障
我們應知道本港的勞動人口教育程度偏低,在環球日益走向知識型經濟的趨勢下,本來對就業威脅極大。但慶幸旅遊業暢旺下,香港有大量中、低技術的工種,如零售、飲食、酒店、運輸等。只要我們修補「好客之都」的金漆招牌,招徠四方客,基層就業就有保障。更何況上班絕非只關餬口,而是攸關於一個人及一個家庭的尊嚴—由接受政府福利,變成抬起頭來貢獻社會。
我相信港人,並不像希臘人般事事「攤大手板」,而是自力更生。這就是香港的「精神資本」(spiritual capital)—正如即使今年取消公屋免租,也有很多居民認為公帑理應幫助更有需要的人,因為他們已接受政府福利,享受廉租,就如同我們會感激別人給我們紅封包,而不太計較利市錢的多寡。
正因174年來港人都未到達樂土(the promised land),人人都對我城有著各種不滿,因此我們不能止步於此,不應再把「發展」妖魔化,反而要將之列作首要任務,將其作為改善弱勢社群,為老、中、青三代拼搏,塑造一個文明社會的源動力。
戒政治陋習 兼顧民生經濟發展
若要達成這宏願,就要從衰退中警醒過來,戒掉我們過去幾年只談政治的陋習,而要兼顧民生及經濟發展。因為儘管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有了民主制度,經濟做得不好一樣害及全民,苦令1/4的歐洲年輕人失業。這亦充分說明兼顧經濟及政治發展才可建立文明社會。
正如政府帶頭推動創新科技發展,若非政治阻攔,三年多前已經有創科局,你想今天年輕人的上流力會增加多少呢?因此若我們早幾年已一腦多用,在政治以外作反思,把握眼前客觀機遇,那7,000億盈餘其實早可以換來70萬間公屋,向廿多萬的輪候人士,每人派三間,年輕人上樓,成家立室,劏房絕跡;7,000億盈餘又可以把目前的醫院增建3倍,但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需求只需擴充60%容量,等於可以把問題解決5次;7,000億也可以把總零售面積增加1.5倍,連中港矛盾都消除。因此,若果6年前我們不只談政治,而多留意香港經濟、民生發生的契機及挑戰的話,我們已早早造大了香港的餅,已滿足社會各項需要,人人和樂、歡喜,早已成人間天堂。
正如我提及到,自由經濟的好處並非它不會犯錯,而是它能客觀審視,知錯能改,所以今年財政司的預算案使筆者更有信心,香港最好的50年就在面前,因為康莊大道已在霧霾中隱若出現,而香港這隻鳳凰亦開始在浴火中重生、起飛。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