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2019
香港與世界:一個人文的眼光
去年十二月份,為了慶祝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區的隆重開張,我應邀與會發言,探討香港與芝加哥兩市在移民、文化變遷方面的異同。那時本人來香港任職才三個月,而芝加哥也只去過幾次,因而我費了很大的勁兒,也未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例子,以供會議上討論兩市之間的關係。
苦惱之際,一個圖像突然在我的腦海閃現。這是熟悉亞裔美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的一張照片:1869年5月10日,在猶他地區的海角頂,由兩家鐵路公司——中央太平洋從西而來、聯合太平洋從東而來——負責修建的鐵路,在這天碰頭接軌了,於是完成了美國洲際鐵路的建造工程。為了慶祝這個歷史性的時刻,歡呼的人群集體合照留念。雖然成千上萬的華工為修建這條鐵路立下了汗馬功勞,幾百人甚至為此丟了性命,但是在這張慶功合照裏,我們卻看不到一張中國人的臉。
通過這張沒有中國人的照片,我們如何把芝加哥與香港聯繫在一起呢?從人文、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深知華工的缺席不僅是十九世紀美國歧視華人的又一個體現,而且它敘述了一個跨越時空、命運相關的故事。
對於芝加哥來說,橫跨美國的洲際鐵路為這個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好處。鐵路竣工後,德州和中西平原各州畜牧產業如滾草球一樣蜂擁而起,地處大湖區和鐵路交通樞紐的芝加哥,則鞏固了它作為全國肉製品包裝、物流中心的顯要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講,在1869年那歷史性的一天,當工人們在海角頂把最後一節鐵軌鋪下、最後一枚釘子(金釘子)釘上的時刻,芝加哥的光明未來就已成現實。
至於香港跟這張照片或故事有何瓜葛,我們必須做一個思維跳躍,講講李小龍。不錯,就是那個李小龍,那位把「功夫」一詞介紹到英語裡的香港影星。你知道他是猶太人嗎?這個中國男性的象徵其實有八分之一的猶太血統、四分之一的英國人血統、八分之五的華人血統。李氏的曾外祖父Mozes Hartog Bosman,原籍荷蘭鹿特丹,是一位猶太屠夫的兒子。Bosman 年輕時來了香港,很快就青雲直上,爬到社會的上層。身為荷蘭駐港領事和一家運輸公司的老闆,他從事販賣華工苦力(所謂的「賣豬仔」),發了大財。 那些修建美國洲際鐵路、而在歷史性的照片裏缺席的華工,其中部分人員很可能就是 Bosman 的公司運送過去的。
這樣,我們把乍看毫無瓜葛的兩個城市聯繫起來了,儘管我們走的路有點曲折。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挖掘空白和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為香港在世界史上爭得一席之地。英語裏有一句諺語:「一畫值千言。」 但是在我們的故事裏,畫面上空缺的反而更加蘊含深意。
著名的美國印地安裔詩人N. Scott Momaday曾經說過:我們都同時生活在個人、歷史、神話這三個維度裏,因而每個故事都必須從這三個角度來敘述。根據個人的情況,我們可以用宗教、意識形態、或觀念等等來取代Momaday的「神話」一詞,但無論如何,這種三維架構實質上是一種詩意、人文的眼光。古人曰:「史亡而後詩興。」 美國總統肯尼迪也有一句名言:「權利腐蝕時,要用詩歌來清掃。」 在當今這個事實受挑戰、歷史被否定、新聞成了噪音或消遣的時代,我們需要一種不懈的人文世界觀,讓我們的所作所為與個人息息相關,對歷史負責,在觀念上影響深遠。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