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2013
內銀吃些苦藥不是壞事
中國銀監會上月 27 日突然公布監控中國內地銀行銷售理財產品的新指引,把市場殺個措手不及。部分中資銀行在接下來的幾天暴瀉超過一成,顯然易見,市場把這個措施看得十分負面。
今次中銀監的政策主要是針對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包括信貸資產和信托貸款,限制其規模不可超過理財產品餘額35%或總資產的4%。去年在息差收窄、淨利息收入受壓的環境下,大部分中資銀行都是靠來自理財產品的收入支撐盈利增長。此情況於中小型銀行特別明顯。在沒有審慎的風險管理下,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所佔的比例已遠超規定的35%,相信他們今年的盈利增長將面對重大挑戰。此外,此措施令部分銀行需為已出售的理財產品提高資本要求,對資本充足比率造成壓力。
市場特別關心內銀所受的影響,但其實今次受影響的可能不止於此。在2010年內地政府收緊國有銀行新增貸款後,面對資金短缺的民企和房地產公司不計其數。這些年來,他們就是通過銀行的非標準化理財產品,從普羅大眾中取得資金才得以續命。今次中銀監的措施將令他們的資金鏈斷裂,處境可能比起內銀惡劣得多。
市場對內銀股的憂慮把內地股市也拉下來,很多人都把是次政策視為洪水猛獸,擔心調控措施會接腫而來。筆者卻並不看得那麼悲觀。首先,要在政治和經濟上能與各國列強競爭,內地政府實在沒理由要打壓銀行業的發展和壯大。過去幾年,內銀為了保持盈利增長,不惜增大業務的風險,這類非標準化理財產品削弱了他們的資本實力。於金融動盪時,負債表將承受極大壓力,中銀監今次正正要為此對症下藥,否則,內地政府實在沒有信心開放金融市場。故此,相信政策會令內銀的發展反而會變得更健康。
另一個考慮,就是社會的資源和資金的分配。非標準化理財產品不僅以高回報作招徠,銀行有時更以保證回報吸引投資者,在股市低迷的情況下,此消彼長,資金自然一面倒流入這些理財產品。可是,從這種渠道獲得資金的企業很多時未必能有效地運用在實質業務上。有的可能投放在產能過剩的行業,甚至於房地產上。內地政府一直未能改善各行業的資源錯配,調控樓市的效果亦未見理想,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有資金不斷支持的原因。相反,內地股市卻面對資金緊拙的問題。今次的政策,正好趁機會淘汰不良企業,亦可把資金從火熱的樓市逐步釋放至股市,這亦正好貫徹其鼓勵資金買股票的方向。最近內地提出重啟新股上市程序,股市正需要資金,所以今次的措施反而對股市有利。
苦口良藥,吃藥的過程定必不好受,但對身體肯定健康。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