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2018
藝納百川 有容乃大
香港藝術共融政策報告「藝術創共融 世界顯大同」發布會已在3月底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圓滿完成。當天會場熙熙攘攘,共融藝術作品琳瑯滿目;但對研究員而言,感觸的是喜見不少參與研究的民間組織皆攜老扶幼,興致勃勃盛裝出席。在背上千斤重擔的社會福利界中,這些組織一直任重道遠,默默地、孜孜不倦地,以藝術感動生命,讓邊緣人士能夠重投主流社會。正所謂「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無論是患腦退化症的長者或是邊緣青年,也不絕應遭社會唾棄。
我們喜見藝術成了他們的另一片天,從研究中更發現不少藝術共融的受益者均以身作則,以自身故事感染他人,以生命影響生命⋯⋯在當天大會準備的影片中,我們看見的,是不離不棄的香港精神。不論性別、宗教、立場、身份地位等等,在藝術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貼地」得不能再「貼地」的藝術討論,和當天同場的巴塞爾藝術展成了有趣的對比。但「藝術共融」的概念會和高雅藝術脫節嗎?大眾認識的國際級藝術家,有廣為港人認識、患精神病的日本「圓點」藝術家草間彌生小姐、也有創作了超過五百塊畫作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而筆者認知的香港藝術家,有正為即將退休人士舉辦攝影課程的概念藝術家程展緯先生,也有在發布會前為我們縫製團隊新衣、卻因行動不便未能參與活動、來自藍田的陳小姐。
(註:活動當天高級研究員張博宇先生穿著由香港展能藝術家裁縫師陳小姐縫製的深紅恤衫,向大眾闡述研究報告內容)
點出各類的邊緣特徵,絕非企圖標籤他們,而是盼望在此論述中提出:我們總會仰慕藝術的尺度,挑戰權威,破舊立新;同時也應看見藝術的深度,與百姓之間的親密關係。藝術創作在社會上推進新的思維,反思政治,在實際社區中亦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我們的另類溝通媒體,載著盡在不言中的情感,激發動力和潛能,更是不少人的生活意義。
事實上,是次報告中提出香港可借鑒英國的「藝術處方」(Arts on Prescription) 制度 ,其中一環便是提倡培養當代藝術家在社區策劃藝術活動。在藝術學院中,我們認識嚴謹的藝術理論,學習藝術史的來龍去脈。除了藝術深厚的學問外,更重要的是思索當代藝術和個人、社會以至世界的關係和使命,修身、齊家、治國⋯⋯正正是因為愛藝術,更希望藝之樂、術之智能與眾分享,更深遠地立足社會。
在這一年「藝術三月」的華麗背後,不再只是藝展一個個買賣的驚人紀錄,還有是一張張藝界新力軍的興奮臉孔-精通口琴的啞然婆婆、熱愛攝影的巴籍女孩、成為戲劇老師的更生人士⋯⋯差不多一整年針對香港藝術共融發展的研究,和超過一百位藝術共融持份者的對話,終被濃縮在百多頁的政策報告中。但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相信這不會是一個句號,團隊盼望能繼續團結各大民間組織,倡議港府正視藝術的社會性,走出踏實的一步。
報告摘要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