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2021
政府應增撥資源,解決專科看病難
香港病人看專科長期排長龍,苦不堪言,政府應認真尋求解決之道。港府近日提出修例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其實只是緩兵之計,但仍要考慮多方配合,才能漸見成效。
目前公營醫院的醫生流失問題嚴重,其中以顧問醫生為例,2018-2019年流失率高達一成,之後兩年分別為7.7%及7%。現行要培訓一名專科醫生須時十二年,況且資深專科醫生經驗難得;即使香港兩間醫學院增加培訓本地生名額,也未能立竿見影,難以彌補資深的人才資源。全球正在處於爭奪醫護人才之際,本港應想盡辦法吸引醫生專才來港。
現時本港免試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後在升職或專業訓練也受限制,尚未能提供強大誘因促使醫生人才回港;即使有海外來醫生來港也有流失離去的情況。因此,港府除了提出修例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也要做好挽留人才的多項措施。
團結香港基金近日發表報告,題為《增加人手 紓病患久等 優化制度 聚環球優才 ---- 總結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的深度訪談》。基金會建議,本港應增加對專科培訓投資。現時非本港培訓醫生不經考試途徑來港,最高只能擔任副顧問醫生的職位,令他們的晉升受限。政府應善用人才,讓非本地培訓醫生與本地同儕一樣,享有相同的晉升機會。故此,不同專科應增加顧問醫生及副顧問醫生的職位名額,令有能力的醫生得到提升,增強醫生的上進心,提升醫療水平。
現行年輕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之後,在港難以接受專科訓練,令回港發展構成障礙。醫管局在確保本地醫科生培訓之時,也應向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綜合合約,以便他們繼續專科訓練。政府應授權醫專向相關的分科學院分配培訓名額,尤其讓香港永久居民優先受訓。此外,醫專就非本地專科資格的認可及其他分科學院的入學條件,應予清晰的公開發布,作有系統和統一管理,令非本地培訓醫生能夠得知自己資歷認可的程度,如有感不足,也可獲得培訓,自我提升。
與此同時,政府應考慮設立一個獨立的專科認證機構,成員包括國際專家,專門負責審核,並認證可納入香港專科名冊的專科培訓課程及資歷。政府可考慮改組直屬醫委會的教育及評審委員會(EAC),承擔該任務。
有投訴指出,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行醫,受到非客觀或人為因素而未能獲得適當培訓及升職。事實上,香港可參考英國例子,來自國際的醫科生與本地醫科生均獲得同等訓練待遇,所有培訓職位均以申請者的能力作取錄準則。
總的來說,本港病人看病,動輒要排隊以年計,並不可接受。病人面對疾病之苦,應該病向淺中醫;可是,現時由於醫生不足,導致病人排長隊,病情易受耽誤而惡化。面對人口老化,港府須予以正視,增撥專科資源,改革體制,是當務之急。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