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2018
勇對失敗 塑造成功人生
有小學本周舉辦「失敗周」,教導學生反思努力的真正意義,學習「輸得起」的精神。雖然小學停課或會打亂了原有活動的安排,但我們仍希望這間學校不要白費這番立意與構想,在整個學年都貫徹這主題教學,讓學生體會失敗、面對挑戰,同時將此經驗與其他同工分享。
失敗乃成功之母,人通常只愛「成功」,不喜「失敗」,但事實上,大家遇上失敗的情況總比成功的多。亞斯理衞理小學舉辦為期4天的「失敗周」,希望讓學生培育出永不言敗的生命韌力,勇於面對挑戰。
「失敗周」的立意及構思值得讚賞,不過,若有人以為花幾天便可以令學生脫胎換骨,其實很不切實際,而且還有矯揉造作之嫌。教導學生要接受失敗,不單在校園,也不單在那幾天,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及在成長的歲月。
在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必會遇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樣困難,從幼兒學行、跌倒,要求父母買玩具而不果;到考試成績欠佳,或與朋輩相處出現問題,乃至人生中其他的挫折和失落,年輕一代遇到失敗的機會都會很多,若學校能在整個中小學階段,經常強調I can(「我可以」),並鼓勵學生盡力做到最好,他們才有較大機會邁向成功。
有別於近年部分人崇尚的失敗主義,積極面對失敗並不是要認定未來注定失敗而放棄改變現狀,反而是要接受失敗的事實,並擺脫宿命,從挫折中汲取教訓,再站起來。
教孩子勇對失敗不單是學校的責任,父母、家長更是責無旁貸。望子成龍(功)易,望子成「蟲」(失敗)難,今時為人父母者如能擺脫望子成「功」的心魔,在家校合作之下,相信更能培育出敗不氣餒,有屢敗屢戰毅力的下一代。
不少挫折與失敗會在困境或逆境中出現,而這些人生困逆很多時都由物質匱乏、資源有限所造成,一些野外求生的訓練,簡單如野外露營,都不妨多讓年輕人體驗一下。平日資源唾手可得,若沒有時,如何解決具體難題才是重點,而不是刻意讓他們從高處跌下,要跌得焦頭爛額,那才叫做體驗失敗。
學懂積極應對生活上遇到的匱乏、挫折、不愉快,甚至不幸的挑戰,並學會掌控失敗時所帶來的情緒衝擊,才叫成功。否則,即使「成功」爭取到豁免試及格,也會輸了自己,失敗人生。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