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2019
打破保護主義 放寬援引醫生
早前醫委會否決放寬海外專科醫生豁免實習要求的4個方案後,備受輿論壓力,遂於下月初破例再開會討論,而醫學界日前又提出第5個方案,卻仍維護在個別機構服務的醫生利益。這種專業保護主義下,這樣的一個自私自利的「白色巨塔」要如何才懂得覺悟?
在吸引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這議題上,最少有12個持份者,包括醫學界的3大持份者︰公共醫療系統中,醫管局和衞生署的醫生,以及兩間醫學院的師生。此外,還有病人、私營醫療系統的機構及醫生、海外專科醫生、立法會議員(包括兩名直選及功能組別選出來的議會代表,以及那些「為民請命」的政客)、社會大眾及政府。要個別持份者放棄本身利益的考慮去達成共識,實在大有難度,但保障公眾及病人,尤其是基層的健康及其就診的權益,理應凌駕於其餘持份者權益之上。
無論公私營系統,香港沒有足夠醫生是整個社會都認同的事實,而引入「外援」也是短期內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至於如何吸引海外醫生來港服務,則須由醫學界研議、斟酌,並作出專業判斷,從而既可保障病人及公眾的利益,又可維護業界的權益。
可惜,看日前業界提出的新方案,卻倡議受聘於衞生署的海外醫生需要較醫管局及兩間醫學院被「捆綁」更長年期,才可獲豁免實習,這無疑是想把醫生分等級,而非一視同仁!「小圈子」保護主義的自私自利,再一次暴露於公眾眼前。
其實,吸引海外醫生來港服務,對公私營醫療系統的前綫人手、醫學院培訓醫生及衞生署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質與量都會有正面影響,今時這個新方案卻向個別持份者利益傾斜,用意不言而喻。
有醫學界代表稱,本地醫科生須經「5年本科訓練+專業試合格+1年實習」才可執業,意味三者缺一都不可。病人性命攸關,我們固然贊同醫護必須有嚴格的專業要求,但更認為在符合專業要求的大前提下,必須讓符合資格的海外醫生來港執業,以紓醫生荒。
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稱,近年醫生工作環境有所改變,是令業界擔心甚至不安的主要原因,我們認同他的觀察,也理解醫生的憂慮,但更相信一定有可同時平衡醫生及病人權益的方案,例如重新採用1997年前,港英政府曾用過的英聯邦醫生來港執業制度;或參考新加坡的方法,容許認可的海外醫學院及醫療機構的醫生直接來港執業等,這不單豁免實習期,還再進一步,免試引進海外醫生,真正以香港利益為先,透過更便捷有效的方法,期望盡快撥亂反正,解決難題。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