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2016
妹妹數家姐 有錢買名牌無錢畀家用 (晴報)
供養父母是子女的責任,惟部分人會將責任拋諸腦後。有網民呻姐姐黐屋企食住,有錢買名牌手袋,卻無錢畀家用。社工指,部分家長沒有向子女灌輸供養父母及家庭的概念,日後家長追討家用時,子女或有極端反應。
這位網民訴說姐姐做補習老師,月入約1.6萬元,現時跟家人同住,但她一直沒有付家用。「當屋企酒店咁,阿爸阿媽已經開始老,佢一句聲都無出過……有經濟能力點解唔走?仲係度黐飲黐食黐水電……買CHANEL都唔會畀家用!」事主痛罵姐姐「佢面皮成呎厚」,在討論區討教如何對付這種人。
子女工作十年 不給家用
事實上,不少家庭也有類似事件。莫太育有兩名子女,雖然他們已工作近10年,惟從來不給家用,令她非常「勞氣」。「他們有錢跟朋友去旅行、吃自助餐,但一講到畀家用就黑面,或者發爛渣,反過來話我成日掛住講錢。」
聖雅各福群會家庭及輔導服務社工黃超文指,家長煩惱子女不付家用問題常見,惟這個成因或多或少與自小家庭教育有關。「子女由細到大都沒被灌輸長大後要供養父母的概念,家長亦無讓子女知道家庭實際開支,而子女也未必告知家長他們的收入。」
年輕人不滿雙親「下下講錢」
黃續指,曾有家長為追討家用大罵出口,繼而動武,亦有年輕人不滿父母「下下都講錢,有錢就有感情,無錢就無感情」。他提醒,家長談論家用時亦要注意時機及口吻,「例如唔好見佢去完街,買完嘢就單單打打,應平心靜氣或以講笑形式帶出話題。」若父母對某位子女不給家用而不滿,也不應向其他子女呻說,因為由兄弟姊妹「命令」支付家用,反而增加他們之間的矛盾。
香港長者協會主席麥漢楷表示,子女不付家用或將家庭責任落在個別子女身上時有聽聞,甚至有子女有錢花天酒地,但連父母白事也不顧。他認為這種現象與社會只顧個人利益的氛圍有莫大關係。「不少家庭富裕,父母對子女過分緊張,常說『你們讀好書得啦,爸媽會搞掂屋企』!變相令年輕人縱容慣,不覺得支付家用是他們的責任。」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