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017
爺嫲指3歲孫是裙腳仔 港媽感委屈 (晴報)
部分孩子特別「黐身」,或惹來旁人閒話。有媽媽指3歲兒子病後變得欠安全感,變得「黐身」,被祖父母及其他家長批評他像「裙腳仔」,為此感委屈。社工指幼童病後想多些肯定及安全感,父母需理解這是短暫性,毋須介懷別人的評價。
孩子依賴父母也是錯?一名媽媽指兒子讀K1,早前因染病需入院治療近一星期,幾乎每日要打針,變得驚恐。這位媽媽在帖文指︰「老爺奶奶覺得我太著緊個仔,搞到佢變咗裙腳仔。兒子返學要抱佢到學校門口先落地,其他家長就話佢係裙腳仔。」面對他人對兒子的批評,事主覺得很委屈,又認為以「裙腳仔」評價一個3歲小孩並不適合。
入院後回家 缺乏安全感
不過,大部分網民都撑事主,直言「3歲又唔係30歲」,不應標籤孩子是「裙腳仔」。有過來人指,其奶奶都批評孫女太「黐身」,但她只會當耳邊風。亦有家長指,孩子在大病後易有陰影,父母要多陪伴也是人之常情。
聖雅各福群會社工梁翠雲指,幼童入院一星期,對他們來說是不好的經驗,回家要慢慢建立安全感。「若家長知悉孩子『黐身』並非常規情況,可向其他人解釋這是過渡期,要多給孩子呵護,毋須對別人的說話太上心。」
家長應肯定自己管教方式
梁續指,過去接觸許多早產或身體有缺陷的嬰兒,他們出生後大半年常住院,幼兒階段對母親特別依賴。「譬如媽媽去廁所也會喊,因他們自小體弱多病,情緒方面要多予肯定。」她提醒父母勿因別人評價其育養方法便猶豫不決,「若人家講一句『寵壞晒』,父母對孩子便又抱又放」,孩子更難建立安全感。
東華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李麗梅表示,幼童兩歲後或上幼稚園後,因接觸群體生活,會漸漸減少對父母的依賴。「既然媽媽知道兒子的不安是來自入院經驗,只屬短暫性,應循序漸進幫他建立安全感。」她建議家長要清楚及肯定自己的管教方式,不用因別人一兩句說話而變得緊張。面對子女「扭計」時,要了解背後原因,再給予適當回應。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 消費能獲取快樂?買不起,不如花光錢錢$$?「習得性無助」有何影響?一起看看正確理財觀念。►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