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2018
阿爸拒買貴手機 中學生憂遭排擠 (晴報)
手機的價值,也會影響交朋結友?有網民目睹一名初中生想花數千元買手機,但被父親指摘「大使」,慨嘆該父親沒體諒兒子要承受朋輩互相比較的壓力。有社工指「攀比」的心態一向在社會存在,家長應教育孩子重視物品的實用性多於品牌。
有網民在餐廳用膳時,聽到一名初中生為買手機與父母爭執,帖文指︰「個仔想換3,000至4,000元中階手機,但爸爸鬧他大使,只願畀1,500元,即使媽媽想補貼,亦被爸爸喝止。結果個仔想喊咁,一氣之下拒絕爸爸的資助。」事主指,明白這名學生哥的心情,因學校一定有朋輩互相比較的壓力。
那1,500元到底可買甚麼手機?翻查格價網,該預算足以購入不同廠牌的入門手機,除了小米、華碩等國內廠牌,亦可買到Sony及三星等大品牌手機。難怪有網民感嘆︰「用1,500元買手機已有好多選擇,反而見到不少中、小學生都用iPhone X,真係眼都突埋。」有網民亦指,中學時只能用二手手機,也不見得「無朋友」。
物質作獎勵 易有反效果
不過,有網友認為,該父親只是覺得「無需要」才拒絕兒子買貴手機的要求,建議父母可用「等價交換」方式,訂下條件要求子女達成才買他心儀的手機。
圓滿關係中心總監暨心理輔導學家蔡綺文指,以物質作獎勵手段,形同「賄賂」,易有反效果︰「曾有個案是子女想買貴價波鞋,家長便要求他努力讀書換取;後來孩子竟跟父母說︰『現在不想要波鞋了,你也不能要求我溫書』。」她指,學生易通過物質去建立自信和自尊心,但攀比心態是無止境的,家長不宜事事滿足孩子的要求。「反而應教育孩子學懂以內在能力,如體藝才能建立自信心。」
應教導子女精明消費
資深社工彭智聰認同,校園內攀比之風非新鮮事︰「昔日的年代,學生愛比較著波鞋或白飯魚,現在就愛用手機平貴分高下。」他指,家長要教育子女學懂商品的價值,是來於其實用性,抑或只是明星及品牌效應,學會精明消費。「另一方面要注意身教,如家長事事愛比較,例如將子女的成績、家中物業與他人比較,子女自然會有樣學樣,通過比較去肯定自己。」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港府本年度已錄逾2千億元赤字,有議員指或難符基本法力求收支平衡之規定。你認為當局應如何解決財政問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