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6/2010
大中東戰略棋局中的以色列
不過,美國官員表示不相信以色列已經做好打伊朗的準備,也不覺得戰爭立即來臨。以色列軍隊舉行這樣的訓練,目的就是要向外界顯示,以色列空軍裝備優良,訓練有素,一旦需要出擊,那麼它可以首戰必勝。以色列空軍的此次演習可謂是一箭多雕:一方面,以色列空軍確實需要磨練其飛行戰術、空中加油熟練程度,以及如何對付來襲導彈等等;另一方面,以色列要向美國和其他國家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如果外交手段不能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那麼以色列將不得不動用軍事手段來摧毀核設施。五角大樓的一位官員說:「在此次演習舉行之前,以色列向五角大樓和情報機構通報過演習簡況。以色列人想讓我們,想讓歐洲人,當然也想讓伊朗人明白:他們有能力打擊伊朗的核設施。」
談論以色列是否會單挑對伊朗動武,不能就事論事,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到整個大中東戰略格局中去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
從戰略上看,大中東地區包括三個主要地區:沿蘇伊士運河狹長的非洲東部和亞洲西部地區,波斯灣兩岸的阿拉伯、伊朗和中亞地區,地中海東岸的阿拉伯、猶太人和庫爾德人居住區。在這三個主要地區內,阿拉伯人無論是從人口數量還是從土地面積上來講都處於絕對多數,佔據主流。從歷史傳統上來講,這個地區也一直是阿拉伯人控制的地區,儘管歷史上經歷過十字軍東征、納粹德國侵略等短暫的占領,但並沒有形成主導局勢。長期的外來勢力侵略擴張與保家衛國反佔領之間的鬥爭是非常激烈的,尤其是摻雜進去一些民族、宗教、意識形態的因素之後,鬥爭就更顯得複雜激烈和難以調和。
40年冷戰時期,大中東地區基本上全都是蘇聯的勢力範圍,美國針插不進、瓢潑不進,不僅軍隊進不去,連張像樣的軍用地圖都難以繪製出來,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進攻伊拉克時使用的地圖居然還是旅遊地圖!1991年伊拉克戰爭的勝利,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向大中東地區進軍的一個轉捩點和里程碑,從此之後,俄羅斯的勢力全部撤出大中東地區,撤走了軍事專家,撤回了軍事基地和駐外設施,美國及北約軍隊迅速填補真空,並建立了一支專門看管石油的第五艦隊常駐中東,當上了那個地區的警察。
2003年,乾坤已經大轉移,俄羅斯勢力蕩然無存,美國和北約在大中東地區已經佔據主要地位,他們無論做甚麽壞事兒都不用擔心了,因為沒有任何的牽制力量能夠與之抗衡。在這種情況下,伊拉克戰爭爆發,美軍佔領了伊拉克,以此為戰略基地向四周進行戰略擴充,震懾四方。
以色列軍隊作戰很有特點,很注重運用謀略,能夠基於技術和裝備創新戰法,而不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憑空想像地創新甚麽戰法。在作戰訓練方面一切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義,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我在以色列訪問期間,參觀了他們的航空博物館,在那裡的每一架飛機幾乎都有一個精彩的戰鬥故事。每天早上,這個博物館的館長都要親自駕駛二戰時期的螺旋槳 飛機繞著博物館上空轉上幾個大圈兒。
以色列軍隊建立的資料庫都是作戰資料庫,每一條數據都不是從書本上抄下來的,而是從實戰飛行員、坦克車長、炮手、士兵的作戰講述中採集下來的,每一條數據都浸透著官兵們的鮮血和生命。我看了一些以色列的作戰類比系統,感歎很深,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他們的作戰類比全都是基於實戰資料庫中存儲的真實數據,而不是那些人云亦云、道聼途説、似是而非的數據。
以色列的務實精神令人感歎。我聽一個導彈靶場的負責人說,他們引進了一型霍克導彈,是美國雷聲公司生產的,導彈技術說明書標稱命中精度80%,但靶場驗收試驗結果卻達到了100%。導彈試驗靶場司令聽到這個報告之後,指示重新進行試驗,認為命中概率100%是不可能的事情,導彈試驗必須設定溫度、濕度、風力、氣象、干擾等惡劣環境,因為這是實戰的基本要求。於是,“霍克”導彈進行了第二輪試驗,結果命中概率只有46%。以色列決定退貨,希望美國把導彈改進到在複雜電磁環境和惡劣氣象條件下命中概率達到80%就行,他們並不希望100%。以色列的這種一切從實戰出發的作風,給其他國家的部隊確立了榜樣,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的研製究竟是為了表演給領導看,還是為了實戰?軍人到底是戰鬥員,還是戰場上的演員?
對軍隊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
原載《下一場戰爭》,張召忠著,華藝出版社,2010年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