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7/2021
進行人口普查,準確和更新的地圖成關鍵,如何善用先進科技提升效率?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人口普查前期工作首要是把人和地點連結起來,因此準確和更新的地圖便成為關鍵。隨著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繁重的普查工作也須與時並進,善用先進科技便有助提升普查的效率。
去年,美國舉行10年一度的人口普查,便運用如地理資訊系統(GIS)來優化工作,其中最重要一環就是核對地址。當局為確保地址資料準確,便加入衞星影像核對,在辦公室內能核對65%地址,其餘35%則在現場核實,大大減省人力資源,工作人員由2010年的15萬人,大幅減至去年的4萬人,同時更縮短工作時間,以往需兩小時的工作,現可於兩分鐘內完成。
而且,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令人關注市民對普查問卷的回應。美國特別針對過往普查問卷回覆率不足一半的社群,研究如何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當局運用GIS並加入不同元素分析,例如收入、年齡、喜好等資料,然後把回覆率較低人士分為6個組別。再根據他們的特點,分別以郵件、宣傳單張、電視和電台廣告,鼓勵他們上網回答普查問卷,結果多個組別的回覆率都有明顯上升。
至於香港,自2001年人口普查便首次應用數碼地圖系統(digital mapping system,簡稱DMS)。而這個包括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資訊系統(GIS)的DMS,是專為2001年人口普查而設,當局以電子化的地理資料為該次人口普查提供約10萬張地圖,方便統計員確定訪問住戶的位置。同時,電子地圖也可用來計算地方之間的距離,有助分派工作時計算工作量和了解進度。而相關的統計資料會在電子地圖上顯示,方便日後分析工作,大大提升普查效率。
香港過去20年人口持續增加,從2001年的671萬人增至現今的747萬人,要訪問的住戶明顯增多,但對比2001年剛引進電子地圖時聘用的23,000名臨時外勤人員,今年已縮減至18,000名。而且,近年DMS不斷提升效能,如可在流動裝置上使用,讓普查員將收集到的數據即時輸入系統,而更新的建築物位置、照片和草圖等資料也能直接上載到該系統,增加工作的靈活度。
我們的全民人口普查已於今年6月下旬起舉行,普查會以「短問卷」向九成住戶進行簡單點算,以搜集基本資料(例如出生年月、性別等);再透過「長問卷」訪問其餘一成住戶,收集人口、社會經濟及居住單位特徵等。這些詳盡的人口資料不但是政府規劃和制定政策的基礎,亦同時會用作商業分析及學術研究。我期望有關當局繼續善用先進科技協助普查工作,並把收集得來的數據有效分析,以便制定更多惠澤民生的政策。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