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1 00:00:00
非政府機構發展的社企特色
鍾偉成
鍾偉成
鍾偉成 社會工作碩士、工商管理碩士、註冊社工
明途聯繫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香港社會企業總會義務秘書。1994年加入香港心理衞生會。98年於該會轄下的社會服務大樓創辦第一間「卓思廊」綜合商店,其後在醫院分別開辦便利店及復康用品專賣店,成功打造「卓思廊」成為零售服務的品牌。02年協助香港心理衞生會成立「明途聯繫有限公司」,積極以社會企業模式發展零售、餐飲、出版、市場推廣、網購及清潔等30個社企項目。2017-18年度公司總營業額達1.45億港元,僱用180多位員工,其中6成半僱員為殘疾人士。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由非政府機構發展的社會企業經常被聯想到是「蝕本生意」,認為機構是為了爭取資源而做社企,同時誤導了公眾以為社企的成立只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做的是中小企做的紅海事業,既缺乏市場競爭力,又不創新,社會意義又細;如果不是靠政府打本開業及機構投放資源,轄下社企根本無法生存。有關批評令十數年來默默耕耘,以血汗建立數百社企項目的非政府機構墮入萬里迷霧,哭笑不能。正面來看,眾機構可以深切反省這些年所經營的社企是否徒勞無功。
事實上經年的實踐讓業界不斷進步,產業朝多元化發展,產品和服務質素亦持續提升。今天市民買復康用品會想起「卓思廊」,買曲奇會想到「明愛天糧」及「I-bakery」,搬屋搵「明朗服務有限公司」,買手信去「紅白藍330」…可見社企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面對種種非議,非政府機構實不應妄自菲薄,至少我們發展社企的經驗,或已建立起某種社企特色,堪為後來者借鏡。以下是我觀察到的一些特色,歡迎同業指正。
簡單的社會使命
初期發展的社企主要以「工作融合模式」為主,為弱勢人士打造另類就業市場,同時建立穩定的在職培訓平台。
及後朝多角化發展關懷弱勢,以自負盈虧業務支持福利、教育、醫療等服務。其他社會目標還包括環保、健康生活及公平貿易等。
社會充權(Empowerment)乃發展社企的核心信念,促進社會流動,鼓勵自力更生。
使命為本
非政府機構並非為做生意而做生意,她們視發展生意為社會工作介入手法,並且認同經營社企是實踐及延續使命的平台。有人認為社工或社企工作者並非產業的擁有者,必然沒有那麼盡心盡力,但我卻認為營運者只要願意承擔共同使命(Shared Mission),是否產業的擁有者並不重要。
善用社會資源, 運用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有人批評非政府機構由於容易獲取種子基金,因此在成本控制及業務發展方面缺乏積極性,但我卻認為無論是股東集資、銀行借貸、政府種子基金資助、教會捐獻及商界贊助都只是融資方法,最重要的是該社企大部分的收入由生意營運而產生,並且能夠向持份者作出交代。使用「別人的錢」做生意從來是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上,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讓非政府機構發展的社企有更高的存活率,一般企業創業五年的死亡率約達七成,非政府機構發展的社企五年的死亡率只約兩成,令機構能夠持續履行特定的社會使命,例如「長者安居協會」的混合收入模式,在不同的消費能力市場左右逢源。
致力平衡營運社企的雙重底線
非政府機構的社企監督或舵手很多是社工或許是事實,但近年稍有規模的社企已懂得聘請商界專才協助營運。社企的結束已不是由誰營運的問題,而是大市場的問題,認為香港社企發展是因社工不善經營所致實有點主觀和非科學化。
現在連社企最前線的員工都知道要爭取盈利,讓社企業務可永續經營,將社企當服務般營運在業界已很罕見。
事實上,社企由社工掌舵更有利社會使命的承傳及更能以人為本,特別是以「工作融合模式」為主的社企,公司上下均明白弱勢社群的限制和需要,更有效地發展他們工作上的潛能。
重視向持份者交代
正正因為融資渠道包括公帑,非政府機構發展的社企更重視向政府及公眾人士交代「錢從那裏來,錢往那裏去」。或許規模較少的社企未必有獨立的年報反映財政狀況,但至少在其母會的年報中顯示社企發展的情況。
非政府機構發展的社企更重視商譽,有更高的商業道德,因此經營成本亦特別高。亦是這個原因,非政府機構很多時未到最後關頭,亦不輕言撤出市場。
強項為本,百花齊放
非政府機構的社會使命各有不同,關注的社會問題及目標群體各有特性,於是我們看到青年服務機構開展很多創意文化產業,如表演、導賞,資訊科技及設計等業務;婦女團體的業務則以車縫、保健服務、家居護理及手工藝製作為主,殘疾人士及長者則以店舖零售、餐飲為主,各展所長。
社企開展的業務未必很創新,但非政府機構會按自己的歷史背景、資源狀況、管理規劃、可接受風險的程度及對特定市場的掌握,盡量貼合不同服務使用者的能力,讓他們能夠適應工作生活。
【你點睇】港鐵失倫敦伊利沙伯線專營權,你認為「國際化」遇挫的港鐵應否將重心轉移回本地?►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