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013-04-29 12:28:40

小小心思 廢玻璃再生

  環境局就飲品玻璃樽回收的公眾諮詢,下月六日便結束。玻璃回收一直不及廢紙及廢鐵普遍,有藝術家不忍玻璃樽加重堆填區負擔,帶頭把玻璃樽溶化、打磨及切割成玻璃藝術品。另有80後手作人以減廢為出發點,執拾沙灘碎玻璃製成首飾,宣揚環保信息。

 

黃國忠較早前與商場合辦展覽,讓市民認識環保玻璃工藝。

 

  本身做陶藝的黃國忠,20多年前留意到玻璃樽乏人回收,覺得白白掉棄很可惜,心思思想將它變身。當年香港學習玻璃手藝的門路少,材料也難買,他惟有買書自學,加上不斷嘗試練習高溫溶解、切割瓶身等方法,成功為玻璃樽「翻身」,再造成擺設或實用器皿。

 

自學手藝 開班授徒

 

  他說玻璃創作可塑性高,現成產品雖不及外國原材料多顏色選擇,但勝在夠環保和實惠,適合改造成另一器皿。除了具欣賞價值的藝術品,他還做過燈罩、蠟燭台、水杯及花瓶等數百件作品,以一雙巧手為廢玻璃樽賦予新生命。

 

運用冷工技術,切走樽口,拉長玻璃樽頂部,再把三個樽黏合,變成藝術擺設。

把一幅石板街舊相片移印在玻璃樽外,便可增加它的懷舊味道。

 

  現時本港的玻璃樽回收率僅約5%,遠低於紙張、膠樽及鋁罐回收。黃坦言,「香港人對環保玻璃認知不足,或會覺得沒有逼切性處理玻璃樽。」為了增加市民對玻璃再造的認識,近年他還開辦工作坊,以自家小型工場的專門機器和工具教授打磨、切割及著色,吸引不少年輕人及主婦參加,製作玻璃藝術品。

 

  他笑言,「香港人較實際,喜歡實用品,很少會擺放玻璃立體雕塑。」所以他正研究玻璃掛畫、燈罩裝飾等創作可能性,並計劃將作品放到環保店售賣,讓市民買到循環再造的玻璃品,共同參與其中。

 

 

Glass Studio

地址:香港葵涌大連排道162-170號金龍工業中心第一期21D

電話:2728 4224

電郵:info@studioglass.hk

網址:http://studioglass.hk/ARTIST.html

 

一切從「拾荒」開始

 

Yogi不時將手作帶到市集出售,希望更多人認識玻璃循環再造。

 

  關注玻璃循環再造的,還有80後手作人許瑩芝(Yogi)。兩年前她在南丫島當生態導賞員,某天閱報發現玻璃碎是海洋垃圾之患,於是忽發奇想與朋友到海灘執拾玻璃,卻有意外收穫。

 

  她笑說:「原來經過風沙打磨的玻璃碎,最脆弱的部分已被磨走,摸落去圓潤不割手,表面的紋理更變得獨一無二。」於是她發揮小宇宙,將收集的碎玻璃製成首飾,在蘭桂坊嘉年華會、手作市集及網上售賣。

 

  她每次出動執玻璃,都會選擇離島無人打理的沙灘,一來收穫較豐富,二來當作清潔海灘,「每次都放滿四、五個紅A水桶仔,可想而知香港海洋玻璃垃圾多不勝數。」把毫不起眼的垃圾賦予第二生命,讓人知道升級再造的環保意義,就是她繼續做玻璃手作的動力。

 

經過風沙打磨的玻璃碎形狀不一,令每一條頸鏈都獨一無二。

玻璃碎扣上鐵線及其他配件,便可造成戒指及頸鏈。

 

環保玻璃普及看市民接受度

 

  黃國忠認為,研究回收玻璃樽重要過徵費,因為玻璃樽是無可替代的器皿,數量只會愈來愈多。回收玻璃製成環保磚是出路之一,但過去曾被指供過於求。他認為政府應鼓勵建築商採用環保玻璃建材,並在興建房屋時帶頭使用。

 

  若環保玻璃大量循環再造,出路又如何?黃國忠說,最重要是看市場接受程度、市民會否選購及使用。目前他正積極創作,參與各類展覽及籌辦工作坊,讓更多人接觸環保玻璃藝術。

 

  (記者、攝影:林可欣、翟秀娟)

 

轉載自晴報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有種生活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