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4/2016

巴黎的地標──巴黎聖母院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白水

    白水

    白水(1948-)廣東南海人,澳門出生,香港長大。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後到中大崇基學院讀哲學,1977年畢業後獲法國政府獎學金到巴黎學習,修讀新聞從業員課程、翻譯、哲學(美學)。一直停居巴黎。名片上自我介紹:西洋文化史,博物館講解員。 

    Art Walk@Paris

位於塞納河希提島上,建於1163年,歷時二百載。

  懷著很捨不得的心情寫這篇在這欄目的最後一篇文章。多謝過去兩年多讀者們的支持,期間收到不少讀者電郵,基本上都一一回覆了,其中有些通信比較多竟成為經常書信來往的朋友,也有在巴黎碰頭。緣份啊,好事。

巴黎聖母院,歌徳式典型。

  若要我舉一個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景點,我會不假思索地說: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今天仍是主教府,仍有宗教活動,但平日可供遊客入內參觀。在過去三十多年的導遊工作中,不知多少次帶團去參觀,近年比較少去,因市政府禁旅遊車在教堂附近上落。許多旅行社都改行程去適應。但我對它有種深刻感情,為了這篇文,我再去一次,拍了些相片與讀者們分享。

聖母院內。

北面彩色玻璃窗是一大傑作。

  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由Sully主教決定在舊教堂基礎上興建;雖然他做了三十多年主教,但也看不到它的落成。前後花了二百年,甚至到十九世紀仍作過大裝修,由霸氣十足的Viollet Le Duc主持工程,但今天許多人責難他,說他的復修工程太主觀,不少地方是攪壞了。西門的雕塑許多不是中世紀的風格。

聖母院內供奉的聖女貞德。她在這裏1431年被判刑,後在Rouen教堂外活生生燒死。1921年封聖。

  我喜歡從遠處去欣賞這座主教府教堂;宗教信仰的東西都是從遠處看比較優美,太近的話,往往發覺許多不對板的地方。聖母院所在的希提島真像艘船,立於河中心。聖母院建造的年代正是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現在一般指十四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那一段。其實,中世紀十二世紀的文藝復興尤為重要。西方許多制度及觀念都是起源於這時期。城市重新出現,主教府代替隱修院的地位,資本開始出現它的社會功能。資本主義始於十二十三世紀,而非Weber所說的在十六世紀新教(基督教)出現之後。歐洲的民族國家主義開始逐漸形成。在聖母院內曾將貞德審判,那是在1431年,終於判為巫婆活生生燒死。那是「英法百年戰爭」接近結束的一段歷史故事。終於1921年貞德被立聖品,天主教叫她聖女貞德。

西門的經過十九世紀維修過的雕塑。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禁止天主教宗教活動,聖母院曾改為崇拜「至高理性」的廟堂。當時許多許多非理性的革命行為是由那班拜至高理性的雅各賽派所為。口號與現實很難同一調。到拿破崙掌控時,他在1804年在聖母院加冕為帝。

 

  聖母院實在帶有太多歷史與故事。

紀念碑文。教堂建北於1163年。

 

巴黎市

  如果要我設計巴黎市徽,我會把它畫成像澳門以大三巴為符號那樣,但市政府有自己沿用已久的市徽。藍底金合花代表皇朝權力,雖在共和國,尊重傳統仍保留。銀色的帆船在風浪中搖晃。帆船的符號是中世紀運水商會的標誌,他們的標誌成為市的符號。從來,城市都是商人當家作主的啊!市徽還有句拉丁文箴言:Fluctuat nec mergitur──意思是東搖西晃而不沉沒。巴黎真有這情態,歷久不衰。

 

  在收筆前,想回答近日有位讀者很誠懇寫信問我應該如何去欣賞文物藝術。這問題極難作簡單回答。我借用近日讀到龐朴的文章提出的類似意思:對付屬於精神界的藝術欣賞應提到悟性認識境界。如何可達致?

 

  看東西有三層,第一是用眼,第二用心,第三用氣。感悟要用氣。欣賞音樂也有三,第一聲音入耳,第二心聽成樂,第三層要靠「氣」去感悟。

 

  若果用這種態度處理旅遊中的參觀,可能收穫得更多。

 

  祝各位藝遊者開心、滿意、愉快。

 

  再見!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 立即行動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